2006.05.08  中國時報
卡奴,卡在奴?
李明璁

所有的人群類屬及其命名、乃至對這個類屬的認同或污名,都是一種人造發明。曾幾
何時,打開電視、翻開報紙,「卡奴」已變成一個新的「族群」稱謂。在不同的新聞版面
,隨處可見其蹤影。

嚴格來說,所謂卡奴,是那些持有信用卡或小額貸款現金提領卡,因不當使用、連本
帶利後每月連最低償還金額都繳不出者(據估有七十萬人)。然而,為何與如何,這一個
個背景不同、處境殊異的個別卡債者,逐漸被型塑成一種帶有「集體」形象的「卡奴族」
,這問題值得反思。

首先,媒體喜歡「卡奴」。因為它比中性的「卡債者」稱謂,更易於被轉化成一種方
便(拿來即可用)的社會失序歸因、或者一種煽情(儘管廉價而易快速遺忘)的「社會人
道」關懷。其次,政客喜歡「卡奴」。不只因為議題的聳動能增加其媒體露出,也因為當
它被建構、想像成一種另類的「命運共同體」時,可茲召喚與動員的認同政治,就有了新
的操作空間。

諷刺的是,某些卡債者其實也不討厭「卡奴」稱呼。這麼說當然不表示他們甘於自己
無力償還卡債的狀態(畢竟誰不想趕快擺脫債務);重點是,「卡奴」作為一種集體,讓
身為卡債者的個體,覺得被前述兩者關注,從而感知到某種弔詭的、新的「公平正義邏輯
」,想像著「奴」輩如我者被早日解放的可能。誠然,相對於這種比較天真樂觀的想像,
「卡奴」們同時也因這個集體稱謂,而必須面對多數人所給予齊一化的污名對待。

「卡奴」被反覆地、不加思索地、沒有細緻區辨地氾濫使用,卻少有人反省這個聳動
命名本身帶來的矛盾、及其喚起情緒下被掩蓋的真實問題。卡「奴」不像過去一般理解中
的各類奴隸(如黑奴、童奴、奴工),多半是一種明確的、結構壓迫(甚至禁錮)個體,
或者有少數一群人控制剝削著特定一群人的奴役狀態。卡債問題,用一句話來簡短總括,
是當代金融資本主義體系中,市場結構與個別行動者互有所求而卻權力不均的結果。

因此,「卡奴」根本不是鐵板一塊、問題同質性很高的「集體」。那些非志願性失業
、無力償還既有貸款的中年人,以及「先借一筆錢來追尋個人夢想」(如留學或創業)的
年輕人,甚或許多為了炫耀性奢侈消費而超額使用現金卡者,他們之間的顯而易見的根本
差異,若被掩蓋在「卡奴」的齊一性稱謂、想像與評斷底下,非但不公平,也將有礙於政
策介入的正當性。

這麼說來,「卡奴」若想「解放」,除了政策規範、法律救濟、與市場協商機制的重
新介入,就社會面而言,我們也該解構卡「奴」這個充滿媒體考量與政治意圖的、「集體
想像」的發明。如此才能在比較接近理性的公共對話中,區辨出各類卡債者與市場及政府
之間的權利義務關係。該是誰負責、負多少責任;如何解決不同卡債者的實質困境、或提
出替代福利預先防堵卡債出現,等等這類討論,也就不會老是卡在人們對「卡奴」的兩極
情緒上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炎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