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作者  skykissx (炎楓)                                         看板  skykissx
 標題  10.
 時間  Sat Oct 29 22:03:04 2011
───────────────────────────────────────


感謝vivaciousee與王大哥的揪團,讓我有了這一次蠻有意思的街頭體驗。
上街參加遊行不是頭一遭了(還記得第一次是2007樂生遊行的時候,一群人
走在大馬路上的感覺還蠻爽的),但參加同志遊行卻是第一次。因為拔智齒覺得
臉很腫不敢見人,所以戴口罩,但後來旁邊的人說也還好,所以到遊行的後段
就拿下來了。我們跟著台大社會和社工的隊伍走,但有趣的是每次前後的人好像
都不太一樣。路上遇到很多認識的人:小柏、大采、楊修、換粗框的揪底。
遊行的感想是圍觀拍照的人比真正在走路的人多好多阿,然後甚麼型都有
,也有不同國家的人,整體蠻歡樂的,感覺蠻像大型的cosplay展的感覺。
最後郭媽媽的演講很感人,不知不覺眼眶就被逼紅了。後來的熱舞也蠻屌的
,我很難歸類我看到的表演,因為雖然是健壯的身體,但又不是一般看到
的那種健美先生猛男秀,他們的肌肉是勻稱的,但跳的舞蹈帶點
嬌媚,但又是有力量的,所以也很難用某一個框架去框定這是男生/女生
陽剛/陰柔的舞蹈,我覺得就是一種雌雄莫辨的美感與力道結合的舞蹈,
蠻美、蠻嗨、蠻血脈賁張的表演。


如果要說為什麼會參加,我覺得大概是因為一些因素讓我終於做了這個決定吧。
其一就是我剛剛提到的異性戀友人的邀約,另一個則是bj26bj之前寫的
一篇文章說服了我,那篇文章的標題是〈異性戀參與同志運動的理由〉,
身為一個異性戀,他說:

因為異性戀如果不站出來表達自己的立場
我們就只會被一些少數、保守、扭曲的聲音所代替
異性戀裡也有沉默但支持平等的人們,我們不能被那些噁心扭曲
的聲音所代言

之前的心理障礙是有一些複雜的情緒,有一部分是這是同志的事,和異性戀
應該無關吧,二來是如果和異性戀有關,那異性戀要以甚麼角色出現呢?
這不就像資本家跑去參加勞工運動一樣嗎?「他們」說的「異性戀」霸權不
就是指我嗎?那我的身分不就很尷尬。

那時,我的想法還是異/同二分對立,還沒有讀到Allen Johnson在<性別打結>
的想法,體系、結構不等於個人。換言之,反對的是異性戀「霸權」,造成
壓迫的體制、關係,而非與異性戀對立。這一點也是我覺得社會學最容易
被誤解,但也最需要澄清的想法,社會學的批判總指向著一個比我們大一點的
整體,正如Bourdieu 所說批判不只是尋找代罪羔羊,歸咎個人,而是指引人們
去認識包圍自身的社會條件。以Allen Johnson在書中的例子來說,如果我們
無法區分個人/體系的話,那被批判的對象就會覺得自己被針對了,那他的情緒
就是走向要嘛覺得和自己無關、沒有參與感、麻木、要嘛走向內咎,罪惡,或是
轉向否認與憤怒。但這些情緒都無助於改變既有的結構,甚至會消解行動的可能
,讓本來可以理解對方的兩造,隔得越來越遠。如果我們能夠瞭解對於醫療體制
的批判不等同於對於醫療人員的批判,對於科學與科技的反思不代表是全盤
否定科學與科技而是找到適切的距離。那應用在性別的議題上,便是對於父權
或異性戀霸權的批判,不是對個人的責難,而是重新去思考、界定人與人適切
的關係是甚麼。

如果能夠稍稍跳出個人主義式的思考,我們就可以去理解有很多悲劇或是壓迫
不見得是出自於某些人的有意為惡,而是來自於某些人的自以為義,或是一種
武斷的善。雙方可能都是好人,而因為一個未經反省的信念而折磨彼此。我舉
我自己的例子,我媽媽今年六十歲,她小時候還沒有九年一貫教育,她考上了
初中後像要繼續升學,我阿公在大馬路上打她不准她去念,只因為他覺得
「女孩子念什麼書」這個當時看起來無庸置疑的信念。我阿公是壞人嗎?
不是,我知道我阿公的為人,並且他是虔誠到不行的天主教徒,我也相信他
並不是真的不想要自己的兒女快樂,而是那個信念太根深柢固了。套回真愛聯盟
,套回一切堅守教條而不顧具體感受與苦難的人們一樣說得通。我們要問的是甚
麼樣的制度讓某些信念牢不可破,信念背後牽動的是怎樣的情感與生命經驗?

有一次上媒體素養概論課時,郭力昕談到(細節我忘了,我用我自己的話講一次)
也許現在談的這些批判,都離你很遠有的人可能出身比較不好,階級對他來說是一個
痛點,所以比較有感觸、比較有共鳴。也許現在你會覺得主體性很抽象,但有一天
你移民到國外,小孩子不會說自己的母語時,你的失落與鄉愁讓你喚起了主體性的重要。
聽了郭的話後,影響了我後來的思考,我後來覺得人不會無端對某樣議題有感覺,
或是有所偏執,那背後關連的多半是一份情感、一段回憶,生命的一場憾恨。也許
對於某個議題特別奮不顧身是因為自己過去的生命裡有一段未被溫柔對待,被認同
認可的部分。不被認可、被排除的感覺很差,格格不入的感覺讓人羞愧,悲傷,
而這種希望被認可的期待落空後就轉成一種憤怒,帶著哀傷無力的憤怒,期待
被適切對待未果的憤怒。這些情緒是支持某些人走上街頭的理由。

所以郭媽媽的話才會這樣感人吧,她說,她是個天主教徒,以自己女兒本來的樣子
為榮(是個T),我不知道她是花了多少時間妥協以及有多大的勇氣才能站在台上
,和大家誠摯的說,如果你還沒有被你爸媽接納,可以和我們說,我們有很多方法
可以幫助你們的爸媽,如果你現在沒有被你爸媽擁抱的話,等下可以來抱我們到場
的這些父母們。

她的話讓我想到電影〈自由大道〉。看自由大道是一個很特別的觀影經驗,
我和兩個異性戀男生去看,三個人看完都眼眶泛紅。我最喜歡的還是有一個
男生和milk說,你知道嗎?我本來想死的,但打電話給你之後,我又有活下去的
勇氣,是你救了我一命。

讓一個人不會因為自己的獨特而感到絕望,讓一個生命找到值得活、被珍惜的理由。

對我而言,這超越了各式特定身分,是一個人所能為另一個人做的美麗祝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炎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