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至於他挺睹爛的「現代」, 到底是什麼樣的一種「生命空氣」呢? 我想, 應該是一種人定
勝天、不敬神明的虛榮和無知吧!?
如果要我用最簡單的字眼來形容維根斯坦, 我不會像一般人說的說他是個「天才」。比如
說, 羅素曾形容維根斯坦是他所見過「最完美的天才典範-熱情、深邃、激烈、霸氣十足
」。一般所謂天不天才的, 對我一點都不重要, 相反地, 我會用「無辜」兩個字來形容他
。就像甘地說的:「我們越無辜, 我們就越有力量。」維根斯坦對我有不可思議的「致命
的吸引力」, 就像任何一隻小狗對我也有「致命的吸引力」那樣。無辜、單純的人事物,
總是帶給我無比的快樂和勇氣。
說維根斯坦「無辜」, 是因為他讓我感受不到一點點虛榮和害人之心, 他像個在海邊玩耍
的小朋友, 專注而快樂, 像個純潔的小天使:真誠, 柔弱, 善良。雖然偶爾會發脾氣罵人
, 但是對人一點危害之心都沒有, 心地軟得像個棉花糖, 對他人的痛苦感受敏銳, 像有一
種「透視心靈」的特異功能似的。讀他的書,總忍不住常要掩卷嘆息,世上竟還有這麼純
潔的大人。
我之前就居住在維根斯坦埋葬處的對街巷子裏, 相隔約僅一兩百公尺, 因此常有機會去他
墳上玩, 那裏住有黑白兩隻野貓, 可能是因為住在墳墓裏與死人為伴很無聊, 所以這兩隻
貓很喜歡主動找人玩。這墓園入口是一條長長小徑, 叫做萬靈巷(All Soul Lane), 站在
入口往內看, 很像電影「布拉格的春天」最後一幕。其實裏面墓園蠻大, 畫分成幾個區,
有好幾百個墳。
初次來時, 找半天實在找不到維根斯坦的墳, 只好去墓園旁一戶人家打聽, 應門的是一個
國小女生, 一聽是來找維根斯坦, 頓時燦然一笑, 令我印象極為深刻。我在想, 她在笑什
麼? 大概是很多人問她這問題吧!? 她快樂地領隊, 很快地在有點凌亂的墓園裏找到了維
根斯坦的墓碑。
很奇怪, 幾乎沒有一次例外, 每次去都發現有人放「紀念品」在維根斯坦的墓碑上, 比如
放一朵花、一束草或幾粒毬果、幾個銅板等。這墓園其實知道的人不多, 無任何標示, 也
沒有任何觀光手冊或旅遊文章會提到這個墓園, 所以,來探視維根斯坦的,想必都得四處賣
力打聽、專程而來。就算來了之後, 想要在幾百個墓碑中找到這不起眼的一塊小墓碑,恐
怕也挺不容易。
有位不相識的日本人, 透過層層私人關係, 從我這裏打聽到維根斯坦的墳墓所在, 還特地
搭飛機從東京來到劍橋, 只為了看這墓地一眼。這個日本人去到現場之後, 聽說立刻全身
五體投地趴在地上, 說要跟維根斯坦「盡量接近」, 實在很好玩。
我也曾在墓園遇到一個西方少女, 低頭四處查看, 不知道在找什麼, 我本以為她可能是在
找她親友的墳, 後來, 她跑來問我說維根斯坦的墳在哪, 我就指她的腳上說, 這就是了。
問她也是唸哲學嗎?她搖搖頭,若有所思地再三說:維根斯坦的墳真的是什麼裝飾都沒有
。
曾聽牛津一位唸自然科學的朋友說, 有兩位藝術家, 在希臘或哪裏, 把維根斯坦的書剪爛
成一條一條, 用繩子串起, 掛在菜市場四周, 幾度「表演」後, 引來警察干涉。朋友問,
這兩位藝術家有沒有弄懂維根斯坦, 我跟他說「應該有吧」。我敢說, 維根斯坦腦子裏想
的東西,比較是屬於販夫走卒出入的「菜市場」, 而不是屬於菁英逞口舌之快的巍峨「大
廟堂」。
令我感動的是,這些憑弔者或仰慕者,倒不一定是哲學界的人,也不一定是什麼專家學者,而
只是各行各業的一般個人。他們不一定懂很多維根斯坦的哲學。所以, 我在想,一定是在
維根斯坦身上, 有一些我們所熟悉卻說不上來的東西,感動了各地的陌生人。
我常想, 一個人縱然贏得當代舉世名聲、享有一切權勢榮華, 其實都遠比不上死後能有一
個陌生人, 千里迢迢地懷抱真心來你墓上憑弔, 獻上野花一朵。不知道為什麼, 每次看到
墳上這些「紀念品」, 我心裏總有無限感動和悲傷, 就好像在祭拜我一樣, 彷彿我也因為
「預見」此一「死後相知」, 而能有勇氣承受生前所有誤解似的。所謂「士為知己者死」
, 大概就是這樣的一種感覺吧!
維根斯坦一生像個吉普賽人,居無定所, 四處飄泊。不過, 我相信, 他其實早已找到他永
恆的家。這個家, 不是高高在上的無塵天空, 而是在嘈雜有趣、充滿缺陷的彩色人間。
後記﹕
常有自然科學界的朋友, 問我西方哲學或維根斯坦的思想如何入門, 我的建議是: 完全沒
有必要刻意去碰它! 我的意思是說: 把維根斯坦當成一種「時髦」或「學術」來讀, 是很
荒唐而且很猥褻的事。其實, 我很懷疑, 若秉持這種心態, 怎麼可能看得懂他在寫什麼
!? 我有個簡單的實驗, 如果你打開維根斯坦的書, 比如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看完兩頁序言, 沒有馬上產生一絲好感的話, 我覺得就可以把書扔了
。
出國前,連「維根斯坦」都沒聽過,想不到現在卻以他的思想當博士論文。底下這事說來很
玄, 像靈異事件, 但是, 完全是事實:
我出國後第一個月, 有一天要睡覺時, 心裏想著:「哲學啊哲學, 這麼大的一個汪洋大海
, 我要從何唸起呢?」無意中, 看到床頭一本怪書, 維根斯坦? 誰啊? 先翻開序言, 結果
, 在幾秒鐘之內, 我的人生卻經歷了前所未有的某種奇怪而巨大的感動, 好像他就是我自
己似的。從那一刻之後, 我就陷入了一個夢境, 至今還沒有醒來, 我想, 這個夢大概永遠
都不可能醒了。
這個奇妙的感動,其實只是來自序言裏的這句話:「我本想寫一本好的書, 可是, 這樣的時
光早已流逝。」我說不上來這句話有什麼特別之處, 但它卻給我無與倫比的感動, 連我自
己也覺得實在很怪異。是陰魂附身或投胎轉世嗎?我自己推測,大概是我從這句話感受到
一種前所未見的真誠和善良吧?!除了小孩子, 從來沒有一個大人曾經給我這麼強烈的感
受。
即使到現在,每次想到他講的一些乍看平淡無奇的話,我就會覺得心裏一陣酸楚,彷彿他
是我死去的親人或者甚至就是我自己似的。無數的夜深人靜,讀著他寫的東西,總是陷入
深深的悲傷。
如果真的很想讀維根斯坦但又無法直接閱讀其作品,我想,中文讀者可以看范光棣教授寫的
「維根斯坦」(東大圖書,世界哲學家叢書)。本文許多翻譯就是直接引用該書。這本書和
這套叢書不但適合不習慣讀英文的哲學初學者,也很適合以哲學為「專業」的中文讀者。
范教授是我所見當代最好的哲學家之一,我跟他有一段奇妙的認識過程, 牽引出這段遭遇
的原因, 是因為我也中了維根斯坦的毒, 不時想逃之夭夭, 可是, 心事無人知, 非常痛苦
, 所以就冒昧寫信給他, 請求解人生大惑 (這樣冒昧的事, 我不曾做過)。不久之後, 收
到回信, 他說他剛好也答應接受劍橋的邀請, 即將來到劍橋參加研討會。據我所知, 范教
授一直也不喜歡參加什麼「哲學研討會」, 對哲學學術活動疏離得很, 似乎喜歡維根斯坦
的人都有這種傾向。只是, 范教授仍然沒有解了我的惑, 我還是每天都想逃, 卻不知要逃
去哪裡。
勝天、不敬神明的虛榮和無知吧!?
如果要我用最簡單的字眼來形容維根斯坦, 我不會像一般人說的說他是個「天才」。比如
說, 羅素曾形容維根斯坦是他所見過「最完美的天才典範-熱情、深邃、激烈、霸氣十足
」。一般所謂天不天才的, 對我一點都不重要, 相反地, 我會用「無辜」兩個字來形容他
。就像甘地說的:「我們越無辜, 我們就越有力量。」維根斯坦對我有不可思議的「致命
的吸引力」, 就像任何一隻小狗對我也有「致命的吸引力」那樣。無辜、單純的人事物,
總是帶給我無比的快樂和勇氣。
說維根斯坦「無辜」, 是因為他讓我感受不到一點點虛榮和害人之心, 他像個在海邊玩耍
的小朋友, 專注而快樂, 像個純潔的小天使:真誠, 柔弱, 善良。雖然偶爾會發脾氣罵人
, 但是對人一點危害之心都沒有, 心地軟得像個棉花糖, 對他人的痛苦感受敏銳, 像有一
種「透視心靈」的特異功能似的。讀他的書,總忍不住常要掩卷嘆息,世上竟還有這麼純
潔的大人。
我之前就居住在維根斯坦埋葬處的對街巷子裏, 相隔約僅一兩百公尺, 因此常有機會去他
墳上玩, 那裏住有黑白兩隻野貓, 可能是因為住在墳墓裏與死人為伴很無聊, 所以這兩隻
貓很喜歡主動找人玩。這墓園入口是一條長長小徑, 叫做萬靈巷(All Soul Lane), 站在
入口往內看, 很像電影「布拉格的春天」最後一幕。其實裏面墓園蠻大, 畫分成幾個區,
有好幾百個墳。
初次來時, 找半天實在找不到維根斯坦的墳, 只好去墓園旁一戶人家打聽, 應門的是一個
國小女生, 一聽是來找維根斯坦, 頓時燦然一笑, 令我印象極為深刻。我在想, 她在笑什
麼? 大概是很多人問她這問題吧!? 她快樂地領隊, 很快地在有點凌亂的墓園裏找到了維
根斯坦的墓碑。
很奇怪, 幾乎沒有一次例外, 每次去都發現有人放「紀念品」在維根斯坦的墓碑上, 比如
放一朵花、一束草或幾粒毬果、幾個銅板等。這墓園其實知道的人不多, 無任何標示, 也
沒有任何觀光手冊或旅遊文章會提到這個墓園, 所以,來探視維根斯坦的,想必都得四處賣
力打聽、專程而來。就算來了之後, 想要在幾百個墓碑中找到這不起眼的一塊小墓碑,恐
怕也挺不容易。
有位不相識的日本人, 透過層層私人關係, 從我這裏打聽到維根斯坦的墳墓所在, 還特地
搭飛機從東京來到劍橋, 只為了看這墓地一眼。這個日本人去到現場之後, 聽說立刻全身
五體投地趴在地上, 說要跟維根斯坦「盡量接近」, 實在很好玩。
我也曾在墓園遇到一個西方少女, 低頭四處查看, 不知道在找什麼, 我本以為她可能是在
找她親友的墳, 後來, 她跑來問我說維根斯坦的墳在哪, 我就指她的腳上說, 這就是了。
問她也是唸哲學嗎?她搖搖頭,若有所思地再三說:維根斯坦的墳真的是什麼裝飾都沒有
。
曾聽牛津一位唸自然科學的朋友說, 有兩位藝術家, 在希臘或哪裏, 把維根斯坦的書剪爛
成一條一條, 用繩子串起, 掛在菜市場四周, 幾度「表演」後, 引來警察干涉。朋友問,
這兩位藝術家有沒有弄懂維根斯坦, 我跟他說「應該有吧」。我敢說, 維根斯坦腦子裏想
的東西,比較是屬於販夫走卒出入的「菜市場」, 而不是屬於菁英逞口舌之快的巍峨「大
廟堂」。
令我感動的是,這些憑弔者或仰慕者,倒不一定是哲學界的人,也不一定是什麼專家學者,而
只是各行各業的一般個人。他們不一定懂很多維根斯坦的哲學。所以, 我在想,一定是在
維根斯坦身上, 有一些我們所熟悉卻說不上來的東西,感動了各地的陌生人。
我常想, 一個人縱然贏得當代舉世名聲、享有一切權勢榮華, 其實都遠比不上死後能有一
個陌生人, 千里迢迢地懷抱真心來你墓上憑弔, 獻上野花一朵。不知道為什麼, 每次看到
墳上這些「紀念品」, 我心裏總有無限感動和悲傷, 就好像在祭拜我一樣, 彷彿我也因為
「預見」此一「死後相知」, 而能有勇氣承受生前所有誤解似的。所謂「士為知己者死」
, 大概就是這樣的一種感覺吧!
維根斯坦一生像個吉普賽人,居無定所, 四處飄泊。不過, 我相信, 他其實早已找到他永
恆的家。這個家, 不是高高在上的無塵天空, 而是在嘈雜有趣、充滿缺陷的彩色人間。
後記﹕
常有自然科學界的朋友, 問我西方哲學或維根斯坦的思想如何入門, 我的建議是: 完全沒
有必要刻意去碰它! 我的意思是說: 把維根斯坦當成一種「時髦」或「學術」來讀, 是很
荒唐而且很猥褻的事。其實, 我很懷疑, 若秉持這種心態, 怎麼可能看得懂他在寫什麼
!? 我有個簡單的實驗, 如果你打開維根斯坦的書, 比如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看完兩頁序言, 沒有馬上產生一絲好感的話, 我覺得就可以把書扔了
。
出國前,連「維根斯坦」都沒聽過,想不到現在卻以他的思想當博士論文。底下這事說來很
玄, 像靈異事件, 但是, 完全是事實:
我出國後第一個月, 有一天要睡覺時, 心裏想著:「哲學啊哲學, 這麼大的一個汪洋大海
, 我要從何唸起呢?」無意中, 看到床頭一本怪書, 維根斯坦? 誰啊? 先翻開序言, 結果
, 在幾秒鐘之內, 我的人生卻經歷了前所未有的某種奇怪而巨大的感動, 好像他就是我自
己似的。從那一刻之後, 我就陷入了一個夢境, 至今還沒有醒來, 我想, 這個夢大概永遠
都不可能醒了。
這個奇妙的感動,其實只是來自序言裏的這句話:「我本想寫一本好的書, 可是, 這樣的時
光早已流逝。」我說不上來這句話有什麼特別之處, 但它卻給我無與倫比的感動, 連我自
己也覺得實在很怪異。是陰魂附身或投胎轉世嗎?我自己推測,大概是我從這句話感受到
一種前所未見的真誠和善良吧?!除了小孩子, 從來沒有一個大人曾經給我這麼強烈的感
受。
即使到現在,每次想到他講的一些乍看平淡無奇的話,我就會覺得心裏一陣酸楚,彷彿他
是我死去的親人或者甚至就是我自己似的。無數的夜深人靜,讀著他寫的東西,總是陷入
深深的悲傷。
如果真的很想讀維根斯坦但又無法直接閱讀其作品,我想,中文讀者可以看范光棣教授寫的
「維根斯坦」(東大圖書,世界哲學家叢書)。本文許多翻譯就是直接引用該書。這本書和
這套叢書不但適合不習慣讀英文的哲學初學者,也很適合以哲學為「專業」的中文讀者。
范教授是我所見當代最好的哲學家之一,我跟他有一段奇妙的認識過程, 牽引出這段遭遇
的原因, 是因為我也中了維根斯坦的毒, 不時想逃之夭夭, 可是, 心事無人知, 非常痛苦
, 所以就冒昧寫信給他, 請求解人生大惑 (這樣冒昧的事, 我不曾做過)。不久之後, 收
到回信, 他說他剛好也答應接受劍橋的邀請, 即將來到劍橋參加研討會。據我所知, 范教
授一直也不喜歡參加什麼「哲學研討會」, 對哲學學術活動疏離得很, 似乎喜歡維根斯坦
的人都有這種傾向。只是, 范教授仍然沒有解了我的惑, 我還是每天都想逃, 卻不知要逃
去哪裡。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