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從一些日記和書信, 我們十分容易發現: 維根斯坦很不喜歡學界的人那副講話的德性和內
涵----愛炫、淺薄、不真誠、充滿虛榮。而一般販夫走卒的「言不及義」, 卻反而是他所
喜愛。

維根斯坦一點都不道德腔, 生平最討厭的就是嘰哩瓜啦的說教,但他本身卻給人強烈的道
德感。可是, 如果以為他是一個整天研讀偉人言論、刻苦修持、一出口就是金言玉語、頭
上頂著光圈的道德人物, 那就真是完全誤解他了。他一點都不自苦, 雖然他的確過著物質
上很貧乏的生活。相反地, 他認為人生無非是在尋求快樂之道。

就我所知, 他的日常重要娛樂之一就是看電影和看小說。他也喜歡和學生或友人在劍橋市
集上打彈珠以及飛鏢射水球等等,射中若干或進多少個洞, 可以兌換各種獎品, 比如珍珍
蘆筍汁或青箭口香糖(很奇怪,為什麼現在的劍橋完全沒有這些東西?)。如果他現在還
活著, 我敢打賭他應該會喜歡逛夜市、打電動、看小叮噹、看金庸小說或亞森羅蘋才對。

維根斯坦有一句話, 常常在我腦海裏迴響, 十分感動。他說: 「我甚至不會拒絕自己一杯
咖啡」。時下流行的一些口頭禪, 像什麼「喜捨」、「大愛」、「愛心」、「犧牲奉獻」
什麼的, 在他身上是不適用的。這就好像我們絕不應該把「六祖慧能」看成證嚴法師一樣



很多人總以為物質缺乏是一件可怕的事,因此,「放棄」物質享受就意味著某種偉大情操
。挨餓或無錢醫治病痛當然是很可怕,但是,物質上的簡單卻完全不該是一件可怕或值得
稱讚的事,就好像我們不會稱讚一個在烈日下尋找樹蔭乘涼的人一樣。這裏頭根本沒有所
謂「放棄」,因為這樣聽起來好像很捨不得、有點不甘願似的。其實根本不是這樣。

一個人如果覺得某個事物對他有吸引力,那就儘管去追求,根本不必壓抑得那麼辛苦。何
必呢?!就好像一個人心裏如果很想「往上爬」,很想壓在別人頭上當一個權勢人物,那
就去努力吧!如果這樣真的會使你感到快樂的話。問題是,這通常不是快樂之道,那麼,
離開這些東西,就不該叫「放棄」,就好像我們不會說某人放棄被狗咬一樣。

我們可以想一想甘地,他本來當一名律師的收入狀況,相較於一般人,可說是月入百萬,
但他後來卻過著比一般人都還差、近乎乞丐一般的生活。但他說:「我沒有財產,但我覺
得我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因為我從沒欠缺什麼。世人也許會笑我放棄財產實在很笨,但
我可以嚴肅地告訴大家,它反而可以得到一個正數,沒有人能比我更加滿足,這就是我擁
有的最大財產。」

維根斯坦的想法,其實也一樣。他並沒有要刻意拒絕什麼來虐待自己,正好相反,他一直
就是在寶貝自己,只是方法跟我們剛好相反而已。就像他說的他連一杯咖啡也不會拒絕自
己。


二次大戰爆發, 維根斯坦覺得不應置身事外, 於是透過牛津哲學家Ryle 的介紹, 找到一
個工作, 在醫院當搬運病床、藥品貨物的雜工。Ryle 寫信給當醫生的哥哥說:「維根斯坦
是世界上最有名的哲學家之一,...他想在醫院裏找一個基層的勞力工作, 做為他對戰爭的
貢獻; 需要的話, 他說他可以辭去教授職位, 他並且想要在被轟炸區工作, 但他不要此事
宣揚開來。」所以, 自始至終, 醫院的同事都沒有人知道他的赫赫來歷。

在稍後的六、七零年代, 羅素則投入了反戰工作,舉世享有盛名, 在世界各地擁有無數的
「羅素迷」。在更早之前,維根斯坦還活著時,羅素其實就不斷地鼓吹人權和和平思想,
並且身體力行加入各種示威行動。但是, 維根斯坦認為羅素「言不由衷」, 對他所做的因
此沒有一點點的好評。

比如有一次, 羅素正要去一個宣揚「人道精神」的團體發表演說, 途中遇到維根斯坦, 維
根斯坦很不以為然, 叫羅素不要去做這種事, 羅素很不悅地說: 難道你希望我去組織一個
宣揚屠殺小孩的團體嗎? 維根斯坦說:那也總比你做那些事好!羅素很生氣,就跑去跟別
人抱怨。

這樣的故事, 很容易被曲解, 就好像他的哲學也很容易被扭曲一樣。當代許多人甚至把維
根斯坦的一部份思想穿鑿附會成「反人權」、「反人道」、「反道德」、「反動物權」等
等等。實在十分荒謬! 這就跟把他視為一個「邏輯實證主義者」或「語言分析哲學家」一
樣荒謬!

維根斯坦之「離群索居」、不喜歡與上流社會、知識「菁英」有所聞問,其實原因很簡單
,因為這些人太不真誠、太壞、太會欺負老實人了。我常想,「世界」可以分為兩半,兩邊
住著完全不一樣的兩種人類。一邊是講清楚的老實話,連謊話都至少是由衷的,另一邊卻是
專講言不由衷的空話屁話怪話笨話,無論做什麼或說什麼都裝模作樣、虛榮四溢的, 好像
沒有一句話可信似的。

可能是受托爾斯泰影響, 維根斯坦也曾努力學俄語, 並通過語言檢定, 準備移民莫斯科。
一切進行順利, 並申請到當地一個農場的工作。可惜, 風聲走漏, 蘇俄官方發現他「就是
那個哲學家」, 於是又改安排他到莫斯科大學任教, 不願「大材小用」,這趟莫斯科移民
計劃, 也因而作罷。

系主任這個職位沒當幾年, 維根斯坦就辭職了。辭的原因之一是, 他認為待在劍橋這樣一
個令人窒息的「哲學沙漠」, 會妨礙他的思考; 原因之二是, 他覺得學生總是崇拜他, 他
覺得這只會害了學生發展自己的思考。於是, 1947年, 他辭掉工作, 又開始四處流浪的生
活, 或獨居或在不同朋友家借住, 靠朋友接濟, 並且不斷寫作, 直到1951年死為止。

死前這幾年的四處飄泊, 似乎是他對自己的作品最滿意的一段日子。他說, 他覺得比過去
任何時刻, 都有更好的心境從事哲學活動。他一生寫了數百萬言, 但是,在生命最後這幾
年之前,他似乎從來沒有滿意過自己寫的東西。

令我稍不解的是,據檔案中心負責人說,維根斯坦遺留下的手稿有一萬多頁,而他臨死前燒
掉的筆記,可能也差不多是這個數量。我不是很確定維根斯坦為什麼要燒毀自己的創作,但
我總是不禁會從他對「語言」和「邏輯」的想法中,聯想到甘地的一段話。


甘地一生也是寫了大量的文字和書信, 並且主編許多雜誌。現有的「甘地全集」已達九十
幾冊, 但甘地在晚年健康逐漸惡化時卻說:「事實上, 我寫的東西, 應該與我死後的軀體
一起焚化。因為, 是我所做的事, 而不是我所說的和寫的東西將會流傳下去。」

對我來說,維根斯坦也是一樣, 如果他根本不是那樣的一個人、沒有那樣的感情、不是過
著那樣的生活、不是做過那樣的事, 那麼, 不管他說了什麼「話」, 對我來說,就一點都
不重要了。

這樣的人, 這樣的故事, 的確很吸引人。尤其在他死後, 世界各地的「追隨者」更是不計
其數。可是, 我認為, 專業哲學上的「追隨者」大部份都扭曲了他的思想; 不了解也就算
了, 甚至常常剛好曲解成完全相反的意思, 就像維也納學派把他當成一個「邏輯實證主義
」的大宗師那樣荒謬。維根斯坦最不以為然的, 不就是這類科學兮兮的「哲學」嗎?怎麼
還會是大宗師或開山祖師呢?

更糟糕的是, 這些要命的追隨者, 統統在學界裏成為當今解釋維根斯坦哲學的「主流」。
對我而言, 這真是「白白布染到黑」, 是一件令人無法忍受的荒唐事!維根斯坦生前曾說
過:「絕大部份解釋我的想法的東西, 都只是一堆垃圾。」我常希望他最好能從墳墓裏顯
靈,爬出來罵人。

很多人說維根斯坦哲學是哲學中最難懂的思想之一, 但我認為, 如果困難, 那倒不是難在
智力上, 而是難在讀者是否真的「相信」某種「德性」或本身擁有某種「感情」。我總覺
得該把這份「德性」或「感情」統統概括在「非暴力」底下。如果不明白維根斯坦思想那
一層濃濃的、悲憫的神祕色彩, 單是在那些艱澀的邏輯符號或語言哲學概念上打轉, 只是
隔靴搔癢, 毫無意義。他曾這麼說:「如果哲學只是讓你學會操弄一些艱澀的邏輯符號,
如果哲學無法幫助你解決你生命裏的問題, 研究哲學有什麼意思?!」

維根斯坦常說,他是在為散佈世界各個角落那些跟他的「世界」長得類似、與「現代人」
呼吸不一樣「生命空氣」的人而寫。他說「只有那些本來就能理解我的想法的人能理解我
寫的東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炎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