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上的一開始我說了:

「我的介紹會偏重一個完全不懂社會學的人 想要接觸社會學
就引發興趣與入手親切度 就個人的角度推薦」
所以排除了一些寫的不錯的教科書,但不見得這些不重要,
而是就引發興趣和入手的親切度上不夠,那如果要了解社會學關注的
主題或是個大略的了解,還是必須念一下那些書的,特此說明。

然後說一下念社會學的心得與建議,這邊特別指的是社會理論
如果要再進階的去閱讀一些社會學領域的東西,我的看法是

我覺得有三個很重要,可以幫助念社理(有的學校叫社論)的

分別是:思想史背景
哲學
語文能力(英文是基本 如果你會德文或法文那更好啦)
第一個

思想史在上一篇有稍稍提到。我認為在念理論時,能夠知道一下
思想家提出理論時的時代背景 以及受誰影響 影響誰,會對於你念理論
會有一定程度的幫助,也可以大致的去理解為什麼他要處理這個議題
以及什麼是他關切的甚至了解他是個怎樣個性的人。個人覺得知道些
思想家的生平,還蠻有趣的,多了些人味吧。

第二個

哲學。哲學的基礎,一些用語或是哲學史的背景,會更能了解思想家
的思想淵源,以及對話的對象。比方說馬克思受到費爾巴哈與黑格爾
影響,這兩人的哲學知道,會對於你理解他為什麼會這麼想,有幫助
很多。大多的理論都是和哲學對話。


第三個

語文能力啦。畢竟換了個語言,是會有失真的部份,尤其是翻譯,可能就
決定了你怎麼想這件事,所以如果能做到閱讀原文,或是拿原文和中文
對照的話是更能幫助你了解的。


再來是一些心得

四.不要用不懂 就抹煞細節

之前上戲劇社課時,老師和我們講,我們常常看完一齣戲,我們會說
:「在演什麼阿?看不懂耶!」我們就這樣子用一句不懂,就抹煞了
這個過程中,我們所看到的細節,我們當下所擁有的感受。我們是如此
的粗暴對待我們自身與戲劇。

我覺得這點在念理論也是一樣。看不懂是正常的,可能是生命體驗不夠多
足以去了解思想家的生命,或者是還不習慣他們所用的詞語,而這些
就需要給自己一點時間去沉澱去感受,或者我們可以把懂和不懂先擱置
去感受你閱讀到了什麼,會比用一句 不懂帶過有意義的多。

就和讀詩一樣吧,我們真的了解它在說什麼嗎?也許不懂,但我們
仍能玩味。而思想的複雜性在於每一次念它都會有新的體悟

五.不要想一次就看懂 給自己多一點時間

首先,不要怕難啦。你看不懂一本書,除了那本書真的寫的很糟之外,
有很大的原因是因為作者所傳達的東西高出你目前的程度,所以才會看不懂
而閱讀就是在試圖拉進這個程度的落差,所以看不懂該開心,因為又是
一種學習。

每本理論書所包含的思想脈絡都蠻龐大的,一時半刻要了解都是很難的事情。
不過如果我們把學問當作一生的志業,既是一生,何必速成?學問沒有終點,
但反過來說每個當下都是個起點。陳真在《給哲學愛好者的公告》
一文中用了個比喻:「就跟當醫生一樣,你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學會開盲腸或學會
治療一種精神病。開盲腸並不是只管盲腸就好,如果你不懂組織學,不懂解剖,
不懂藥物,不懂肝,不懂膽,不懂心臟,不懂子宮,不懂神經,不懂血管,
什麼都不懂,你哪有可能懂什麼盲腸?」

「就算治感冒也一樣,你得先了解解剖學、組織學,生理、藥理、病理、寄生蟲學、實驗診
斷、消化循環、血液學、生化、遺傳、神經學、婦產科、皮膚科、胚胎學、放射線診斷、
腦波、心電圖、微生物、免疫、肝膽、心臟、血管…等等等,熬個七年,學過幾百個學分
,然後再接受三到六年的臨床訓練,然後你才有資格參加考試,幸運的話,就成為一名專
科醫師,從上百個科別中挑一個,做為你的專攻對象。」

如果你覺得這樣的要求很合理,那麼社會學理論亦然。


六.具體到抽象 抽象到具體的 雙向能力

很多人說理論好抽象,為什麼要念啦!要怎麼念啦!這個太理論了啦。
不過在這邊我必須說抽象並非是特別難。而是一種我們每天都在運用的能力。

「每當你一般性地談到什麼事情,你就使用抽象的字眼。你經由感官察覺
到的永遠是具體與個別的,而你腦中所想的永遠是抽象且普遍的。要掌握
"抽象的字眼"就要掌握這個字眼所表達的概念。所謂你對某件事有了概念
,也就是你對於你具體經驗到的事有普遍性的了解」(如何閱讀一本書 p287)

概念,我姑且用個粗糙的比喻 像是個資料夾吧,你用一個資料夾去找出
你所經驗過的事物的共通特性,這一過程就是把他當做個抽象的形式在思維。

而有了這個概念 我們就可以找概念與概念的關係 進行推論
或是用理論去解釋現象。

而這樣的一般性 不是只特定的專有名詞 但卻指涉到所有共同現象

好比我在說師生關係 指的不是特定的老師或學生 但他指的卻是所有的老師
和學生。這樣就是一種抽象的思維


小鄭和莉莉 謝霆峰和王菲 馬克思和大他四歲(??)的老婆燕妮,這些
個別的現象,在我們統稱的概念叫做:姐弟戀。

這就是一個概念,而我舉的那些現象就是種具體的經驗。而我認為在念書
的過程中就是這兩個過程的轉化。我看到了許多現象於是我抽象化去
理解;反過來我學到了理論後,我用我周遭的生活經驗去理解。

我覺得最難也最重要的過程也在這,很多人不懂理論不見得是笨
而是不了解這和他有什麼切身的,或無法用他的生活經驗來理解
但如果我們把七情六慾都弄下去,我們生活的事情放下去
理解。運動員用籃球理解相信快得多,愛逛街購物 化妝的 用化妝
或消費相信理解得快得多。這也就是舉例的重要性。


七.概念與概念的關係 順序與比重

之前上課,陳遠提到一個初學者會學很多term,但他
不太會掌握概念與概念間的位階,在初學者的眼中,詞與詞之間
都是眾生平等的。他舉了個例有的人會這樣說話
:「在我們的生活中充滿了文化霸權 還有國家意識型態機器的宰制
不知不覺得進到我們的集體潛意識中」

你問他,概念與概念間的關係是什麼?或是這之間的先後順序是什麼
他答不出來。他會說 反正就是這樣啦。


然而一組概念 或說是觀點,有其關注之焦點,換言之,他著重了
某些部份就必然捨棄某部份。若你想要全部都關注那你會變得
沒有焦點可言。

關於這點,我還有的學。


八.掌握書中所關切的問題與論證脈絡

這本書究竟想要回答什麼樣的問題 他以什麼方式處理這個問題
他又發出了什麼樣的提問?試著可以做書摘,不只是畫重點
而是把重點與重點間的關連串起來,節與節,章與章如何連結
做個整理。


九.別忘了讀書時的情緒

「讀理論可曾有一句話打動你 或是讓你不爽 或是在你腦中讓你多想一下
你有想過這句話為什麼重要?也就是滾瓜爛熟 在腦袋中煮過。
有了這句話 看他怎麼推論編織起來 然後再說出你的評論」

裴元領

陳遠是這樣對我們說的,

他說:

「面對偉大的思想時,我們不免會將他們
人格化,好理解他們。我們當然不可能完全的還原出思想家
當時的情緒。但我們可以試圖去讀出他字裡行間的情緒,
我們可以想像他是個怎樣性格的人,好去與這些偉大的心靈對話。
有時候,對話的結果,不見得是了解了他們反倒是更了解自己;
自己究竟是個馬克思主義者呢?還是個自由主義者?自己是偏
集體主義這呢?還是偏個人主義點呢?我告訴你我是個個人
主義者一點意義也沒有,那是蒼白的。和你生命沒有連結。
你呢?你自己念理論的情緒是什麼?是那種半夜看得忍不住
拍手叫好,想告訴全世界的人?還是看了熱血沸騰?
或是難過?這些都好,不要覺得有這種情緒很幼稚。這很重要。」


p.s
你喜歡一個理論 或討厭一個理論 不妨多問一下 你為什麼討厭
討厭他什麼地方,反之亦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炎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