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問戴導的另一個問題是 處理類似沉重議題的片子時,要怎麼樣避免消費悲傷, ,呼應到最近的風災,過量的悲觀訊息與傷痛畫面可能反而使觀眾麻痺,那戴導 如何處理這樣的片,以及建議後進如何處理。 戴導說,他並沒有把它當做一個悲傷的故事,或悲傷的人處理,事實上,多半的時候 主角是不太悲傷的,直到某一關鍵時刻(這有雷 我就略過),他花比較多時間 在處理這個人的力氣。如何與生命搏鬥的那種韌性,怎麼樣很用力的活著。 我自己的想法是,也許就是立體的呈現出一個人的不同面貌,在畫面與音樂上 不用太多會催動情緒的元素是一部份。就像我之前看<與油症共存>這部紀錄片時, 裡面有一段是在講盲人之間的勾心鬥角,導演在映後作談會裡談到,他之所以放入 這一片段是因為要忠實的紀錄他說看到的,若是因為這個部份會「醜化」了某種 盲人的形象而剪掉,但其實是站在一個傾斜的觀看角度,認為自己是與被觀者不對等 的角度,才覺得有必要維持一種也許是「美化」或是某種刻版的印象。 正如張恆豪、蘇峰山在最新一期台灣社會學刊 42期  <戰後台灣國小教科書中的障礙者意象分析>一文所做的分析,我們教科書裡對於障礙 者呈現的方式要嘛過度可憐,或是過度勵志,說明"即使"是這樣的人也可以和「正常人 」一樣,但這些還是以個人角度在說明個案而缺乏社會制度的反省。此外,也缺乏異質多 元的認識以及是主體個人的心聲。雖然障礙者與弱勢還是有所差異,但扣回影片的主角, 我們可以仍是以某一種刻版方式在想像「他們」(當然,即便是經過反思,也不可能 不帶有某種觀點去想像,但至少有更多的可能),受限於單一的角度(如同前面所述的 過於可憐或過於勵志的兩端),甚至只有這種可能,別的可能我們還不要,若是如此, 就近於消費,也會讓我們習於這種方式,而麻痺。 之前去參加某種關於社會書寫的講座,寫了<我們>這本小說的顧玉玲,她提到比較 硬的論述會讓人了解制度哪裡不公,要怎麼樣批判;但當她寫成文學時,很多人的回饋 是一種生命經驗的匯流,有的讀者說看她描寫外籍移工的故事,不再只是一個無涉的 他者,反而讓人連想起自己小時候爸媽北上工作,自己獨自在家的遷移經驗。這是她發現 文學很不一樣的一面。而我擴大的來說,這也許就是藝術之特別之處,人們在藝術中 得以發現一種共同的情感或是長久以來的傷或困厄被說出被理解了,在那一刻,就被 感動了。他們也就不再是他們,而是我們。 當然有可能再怎麼樣相似或接近,我們仍無法成為他們,但即便是既得利益者的反躬自省 ,也彌足珍貴,最怕的是有一天握有資源與能力的人連反省、內疚都不會做也不願做 的時候,那才是最可怕的。即便我們無法成為他們,但我們是否能夠了解自己與他們 社會位置的差距,而不是一概抹去社會條件,做出何不食肉糜式的解讀?戴導說 這社會同情心已經太多了,缺的是同理心。而同理心最貼近的解釋便是胡晴舫的 那句扣問:「什麼時候,我們的強者才會不必親身經歷卻理解弱勢的處境, 不用制度強迫也會主動打碎弱者身上的沉重枷鎖。」 這部片會不會很沉重?很悲情?看完之後我又能做什麼?我都已經這樣了,還要我 怎麼樣?我又不是直接害你們的人?可憐的人那麼多?我又怎麼救的完? 這些問題也是我一直在思索的。但這部片我覺得議題是沉重的,但處理的很節制, 或者說我看到最多的情緒不是悲傷,而是困頓。一種不知如何是好的困頓。沒有資源 的李武雄用盡所有他能想到的方法,最後仍沒辦法,只能化成我們看新聞時,不知為何 跳天橋的瘋人,他的憤慨缺乏語言也只能化作無意義的吼叫吼不到我們的心中。但是 我有想過今天因為主角是他,我們投射的對象是他,我們知道他的故事所以會覺得 他可憐他受委屈,但如果我們今天是官員,是公務員是否也會做出一樣「依法行政」 的事呢? 依法行政是「對」的,但不是「最好」的 然而我自問若我今天不是男主角而是那些辦事的公務員,我會怎麼做,我有 更好的處理方法嗎?這部戲的男主角他說易地而處,這也是個沒有錯的 處理,但是看完這部片我們能不能多一些同理心,不是把對方當一個個案而已,僵化 在某條路,這條路想不通,想別條路來幫,這個方法不行,換個可以的方法,而不是 一句依法行事,不關我的事。 由此,我看到這部片不是只能招喚悲傷(雖然我覺得他已經處理的淡了,但多少還是 有令人掉淚的部份),更重要的是去看見人與體制之間的關係,以及人在其中有沒有 更多的作為。最近在看性別打結,<性別打結>一書作者Allen Johnson給了些 重要啟示:「重點不是完全不做與完全做,而是做多少與完全不做」 不要讓太多的內疚、罪惡感、無力感使得我們癱瘓,麻痺不再行動。 「負責任不必然就是內疚和怪罪,不必然是幫助某人脫罪加諸在自己身上。 負責任只是承認我們的義務是為了要找出父權體制的出路,並用建設性的方式去實踐 這個義務」(p390),另外就是一種將自己放入歷史的長河來面對無力感,了解 成功未必在我--不必然現在做的小小努力就能夠馬上看見--但成功必須有我的想法。 到底一個人能做些什麼呢?在看電影前我也還在想這個問題。但既是集體的事情, 光是一個人是無法完全改變的,但改變也還是需要每個人。正如男主角說的 很多人看完這部片接受到這部片的意念,產生了感動,匯聚好多好多的感動 就會有力量。這股力量累積到某個時刻就能夠改變些什麼,讓這社會少一些 李武雄這種人。 拉拉雜雜的說了那麼多,還扯了一些社會學的東西,但就是誠摯的邀請大家 看這部片,希望這樣的字數誠意還夠。 請多多支持,不能沒有你。 讓它能夠撐過一週又一周 被更多人看見 最後我們往我們生命中重要的方向一直看一直看 一直看 希望能夠在某一天看見我們想看見的那個世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炎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