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國家精英:名牌大學與群體精神
作者:[法]布爾迪厄 著 譯者:楊亞平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日期:2004 年 09 月 01 日

序言 社會結構及心智結構
第一部分學業分類形式 (p1~p51)
文化概念:

布赫迪厄同時混用了不同的定義。他認為文化不只是藝術文話遺產的獲得,也是某種實踐
及價值的優先秩序。但是在分析中更重要的,是把文化當成一種資本。正因為如此,在一
個逐漸自主化的場域中,文化才會成為鬥爭的焦點。(:註[1]123)
對他而言,文化是象徵鬥爭相當重要的的宰制機制。

研究方法:統計 量化分析 對學業分類形式做社會學分析 運用的是布赫迪厄的心智結
構與社會結構的複合分析 透過各階級的habitus 作出分析

發現:教育並沒有讓更平等,而社會流動依然沒有太大的改變,學校不但不是社會流動的
場所反倒是階級再生產的機制。

第一章 二元論與對立面的妥協

或許沒有一個研究對象能夠比優勝者群體的統計數據系統更能讓人們理解支配學業評判的
社會結構與心智結構:全國中學優生會考中的優勝者代表了學業精英分子的卓越形象,不
斷提供著分類圖式,而精英份子本身便是這些圖式的產物。

智者的學科

他們要求教師首先應該是一位創造者,或者是一位傑出的人。他們把天賦當作成功的主要
因而而且比其他人更輕蔑地理學;他們與學校文化維持著最自由的連繫。關於成功的因素
,回答靠"天賦"的法語優勝者為50%,拉丁希臘語優勝者為百%40 自然科學優勝者6.5%。

他們頻繁地出入於電影院(至少每個星期去一次的法語優勝者為50% ,哲學與優勝者為24%
而地理學和拉丁-希臘語優勝者為17.5%和10%,更重要的是,他們具有要從這些"自由"的
學科門類(電影或者爵士音樂)中培植出某種習性來的強烈癖好。

社會出身和政治觀點之間存在著直接的連繫,這在其他學科中表現得非常清楚。
從法語和哲學優勝者表現出來這種強烈傾向中,我們還可以看到一種跡象,這就是他們常
常作出新知識份子的某種姿態:法語和哲學優勝者(分別58.5%和52.5%)
常常比地理優勝者(24%)發表更多左派或即左派言論

因此,通過分析需要"才華"的學科和需要"努力"之間的學生的系統性差異,我們能夠清楚
地揭示各種特性之間的對立體系,或者構成評判結構的相互對抗和相互補充的品性之間的
對立體系。我們可以建立一個類別表,貫徹到所有學業現實和能夠讓人聯想到學業的現實
活動中:勤奮/傑出 、有個性/平庸......

自如的特權

人們賦予卡里斯瑪才華以特權,這導致學校忽視獲取知識的狹義的學業活動;
關於這一點,最能夠說明問題的就是人們對早熟的崇拜---作為天賦的象徵,早熟被大大
地提高身份。事實上,早熟不過是文化特權在學業上的一個翻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炎楓 的頭像
    炎楓

    炎楓的部落格

    炎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