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感知活動必牽涉無意識符碼

受過教育的人對學術文化能夠感到安適自在,是因為他們被倒向某種「族群中心思想」,
認定某一感知方式是自然的。但這種感知方式不過是其他可能方式中的一種而已,是透過
普遍的或特定的、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已被或未被體制化的教育學習所獲致的。

◎藝術資能可以被定義為對分類體系的熟悉掌握

某一行為人的藝術資能,是取決於他掌握一套占取藝術品的方式達到什麼程度來加以衡量
的:是取決於他如何掌握一套占取藝術資本所必需的詮釋體系,或者是一些闡明某一特定
時期某一社會特有之藝術品所必需的條件。

藝術資能可以暫且被定義為一種初步的知識,將再現的事物的領先分隔為在一個類別中;
其本身的建構是藉由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將所有不屬於此一類別的藝術再現事物納入考量而
成的......
「...這一套某一時間某一特定社會用來占取藝術財富(或者更廣
義地說,文化財富)的感知工具,並不是仰賴個人的意志與意識所獲致的,
而是在個人不知道的情況下,加諸於他們之上,決定了哪些他們
能夠做得到的,或注意不到的區分...」

「想要占取文化財富的傾向,是由一般的或特定的、體制化或非體制化
的教育所造成的,這種教育製造出(或培養出) 化財富的傾向,是由一般的或特定的、體
制化或非體制化的教育所造成的,這種教育製造出(或培養出)藝術資能,做為用來掌控占
取這種財富的手段,而且同時也製造出文化需求(能夠製造這些需求,所憑藉的是提供滿
足此需求的方法…


◎占取文化財富之手段是經由緩慢的熟習過程而得

鑑賞能力是一種「技巧」,無法藉由教導的形式來傳授。就像對文法的學習一樣,我們學
習藝術的法則不是直接加以理解的。而是經由一再感受某種風格的作品,慢慢的將支配此
類作品的法則慢慢的吸收,歸納整理。這是一個無意識的內化過程。藝術愛好者可以藉由
欣賞大量的藝術作品,而內化其建構的原則和規矩,不需要清楚地帶入意識中或明白的整
理出來。

教育體系仍一方面傾向於啟發對藝術領域的某種熟悉性----以此為受教養的階層賦予歸屬
感,他們傾向於灌輸一種培養出來的性情,成為一種持久且普遍的態度:藉由類別範疇來
加以占取的能力,欣賞由學校所認可的作品,而這些作品癟似乎逐漸與某種教育與社會地
位串連在一起。

◎所謂的個人意見,是受過教育所帶來的結果
能夠行成辨識能力,或所謂的個人意見,更是受過教育所帶來的結果。能夠丟棄學校所加
諸的束縛,更是某些人才有的特權。 因為特權階層成員的藝術資能是由不知不覺的熟習
過程與性向自動轉移造成的,他們傾向文化傳承是一種自然天賦,但這其實是經由無意識
訓練過程所傳遞下來的。同樣地,一切都顯示出,知識與品味喜好傾向於夠成具有特色的
連結體,而且明顯地關係到教育水準。

天縱英明的意識型態是奠基在藝術資能與教育之間的關係懸置不論的作法上(這點若是加
以揭露則至為明顯)文化只有藉著否定自身性質(也就是否定屬於人為或人為獲取的因素)
才加以成就,才變成第二天性,成為一種習性,將擁有化為存有。

◎無所謂藝術天賦,藝術資能是由社會文化條件促成
謹記文化並非某人本是如此,而是某人去得到擁有的,或者說某人變化成的:僅記是社會
條件促成美學經驗以及某一些人--藝術愛好者或品味人士的存在,只有對他們而言此經驗
才是存在的。體制確保文化傳承是有利可圖的,將文化方面因社會條件造成的不平等轉化
為成就上的不平等,並且將此解釋為天賦上的不平等,同時也是美德擁有上的不平等。簡
言之,藉著把所有決定他們價值或他們卓越不凡的事物轉化為自然事實---藉由這些方式
,中產階級社會中的特權份子將兩種文化的差異(這其實是社會條件造成的歷史產物)置換
成兩種文化本質差異,一種是自然培養出來的天性,另一種是自然生就如此的天性。

以天縱英明觀點呈現藝術體驗,只有在訴諸民主主義的語彙時才能實現它製造迷思的功能
:宣稱藝術品有能力召喚任何人心中美學啟蒙的天賜恩典,不管那個人對文化事物是多麼
地一無所之,認定在所有情況下,都應當將那種完全數於教育資源不平均分配的所產生的
性情傾向,歸因於天賜恩典其無法臆測的出現以及天賦的隨機賦予

--
P.Bourdieu著、林明澤譯《藝術品味與文化資本〉,《文化與社會》,
頁259-275,台北:立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炎楓 的頭像
    炎楓

    炎楓的部落格

    炎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