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寫的沒什麼組織,但我覺得是蠻有趣的隨想

其實本來想取名為 校園人類學的 但我對於人類學的認識不深 不知道
能不能這麼用,於是我就改成社會學,不過我的用意只是在想如何將自己熟悉
的地方用新的眼光進行新的詮釋,視為一個田野。某些人類學家的研究已經轉向
都市,而非原始部落。這本有意思的書,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40273
講的是一個人類學教授,利用休假一年的時間,註冊成學生,把學校當做田野,
重新體驗學生生活的過程。那麼,對身為學生的我們,校園是什麼呢?


在上包曼的流動的現代性時,包曼在書中提及幾個空間的概念,
有的不是你會久駐而是你pass by的地方、好比機場、車站(電影航站奇緣
或是流浪漢的情形比較特殊),另一種就是虛幻空間,就是這地方的確存在,
但你就是想不起來,甚至想都沒想過,一直存在你無意識之中。我在想,
對我來說,校園的各處,以及校園的四周,是不是也存在著很多虛幻空間?
社會學的想像力,第一個部份是,人類學的想像力。如果今天我換個位置
,是否會看到不一樣的風景。我仔細回想我的個人經驗,我的活動範圍受限於
我的上課的部份,以及我和我認識的人互動的範圍(用學術點的話是,
鑲嵌於我的社會關係中)。好比,在還沒住宿前,我除了練球外,不太會去山上,
我對於山上也一無所知;如果我沒有選文學院的課,我可能就不太會上山,
我的活動範圍就在綜院,那一圈,甚至也只有某幾間。我也不太有機會去商院,
。對於再過去的 教育學院 社資中心 政大附小 附幼 可能在意識的邊緣。
若不是有機會去滇味廚房,要不然我的認知領域也只到白鹿洞為止。但那邊畢竟
還是我陌生的地方,我比較熟的還是綜院--麥側這一段 左半邊的部份,對我來說
右半邊也一直是虛幻之境。

再來是圖書館,我是過了很久之後才發現傳院是有圖書館的,也許對傳播學院的
同學,出入傳院在山腰上的生活是在理所當然也不過了。但對於我這非傳院的學生
去傳院,有種驚奇。即使只是一個校園,空間的分布在個人認知上竟是如此的不均。
如果我沒有仔細想,我會有這樣的感受嗎?我再多舉兩個學校的例子,一個是輔大
一個是台大。

雖然我常去不同的餐廳吃飯,但我還是比較少去校門口的輔園吃
東西,比較常在仁園活動,而我去念書的地方也是濟時樓,也從來沒去過文園。
外語學院就是我的虛幻空間,我只有去過一次,就再也沒去過。這也是我人生
的遺憾之一。我也常在對比台政和輔大的bbs的文化與整個社群凝聚力的差別
,在輔大不會上ptt不太會怎樣,但反觀台政如果不上bbs乃至於ptt的話
會損失慘重,因為社團、系上、重要的訊息都在那上面,你不看 就是你白目
沒有人會理你 用涂爾幹的說法是,這是[外在且強制的],而活動訊息也和bbs
結合在一起,而輔大的校園不是沒有活動,而是你要自己主動留意,反而和
自己常用的網路媒介有所脫離。至於清交網路更發達,那個活動的告知、動員
的型態又是另外一種方式了。我在想大學生能想像沒ptt的日子嗎?或是以前
的大學生 沒有網路又是如何動員的?海報?也許這又是個有趣的問題

再來談的是台大,因為台大還蠻大的,根據片面的了解,發現飲食的區域也不太一樣
好比社會系系館吃東西會在後門 走到星巴客那一區吃。而上次我去大氣系館 找人
才知道我朋友他們都跑去台科大吃,也許各個學院又去不同的地方吃,成為一個慣常的
生活方式,漸漸的固著下來。

另外一個有趣的對比是器物對於學生生活方式的關係。好比腳踏車之於台大生、與傘
之於政大生。也許學校小的人根本不用去想有沒有腳踏車的問題,或是即使校地大
也不見得會用到腳踏車、或是像外國的校地更大 就會出現校車載你往返。而傘
和政大生的關係,是我看政大八十,我才被提醒的。因為木柵他媽的
愛下雨,很多雨是你坐236到公館時 就會停的 但偏偏就會下。然後傘很容易丟
也很容易被幹。

社會學想像力的第二步是歷史的想像力。
吃完飯,我走進校園,開始想林從一老師在哲概課說的話,
他說他在政大念研究所時,政大的樹很少,給人坐的地方也很少。

我就在想,假設一個空間裡有很多坐的地方,人與人的關係會是怎樣。
反之,會如何?

在舉個最近的例子 之前綜院下面那塊空地 晚上都會有人在那邊練啦啦隊。
但後來蓋了一個露天咖啡廳後(聽說這種咖啡廳各大校園裡也越來越多 這也是
個值得留意的現象 為什麼)他們跑去哪裡了?這讓我想到一個著名的研究是
西門町以前有個麥當勞(和現在不一樣了)都會有很多老伯伯在那邊想要援交
女生,那當他拆掉後,那他們跑去哪?


而人口的數量 密度 互動 與空間的關係 也很有趣(可以看
見樹又見林 有一章談生態區位學吧)記得好像是范雲還是誰提過
她給學生的作業就是去考察校園裡的人數變化和空間的關係。

空間和性別也是個有趣的議題,好比男女生廁所的分配,擺設。
女生廁所外通常是大排長龍,其實男女生廁所的分配應該要女多於男才是
(這可以去看畢恆達寫的 空間就是性別 非常有趣的一本書)
而且我還聽女生說 台灣的公廁非常的髒 她們去日本時之訝異的發現
廁所可以如此的乾淨。好,我發現我有點累了 喇賽了那麼多

最後來推薦兩家店

一家是1960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MAIN_ID=87&f_SUB_ID=326&f_ART_ID\
=51467
隱身在政治大學機車停車場旁小小的角落,拾階而上,
在二樓迎接客人的是一間別有風情的小店「1960美味關係」
--

我之前完全不知道這家店,我以為政大右半邊我已經夠熟了 但沒想到還是不知道
JAZZ革命吧 上學期一直想去 結果它倒了...殘念....

我很喜歡這家店 因為他的裝潢 擺設 價位 一百塊以內就可以吃到簡餐
還可以加飯 加個三四十塊又有麵包和濃湯 重點是有交響情人夢整套漫畫阿!!!

還有灌籃高手

我也很喜歡他的老闆 和他聊了一下 尤其是時是菜價在漲的時候 他說他堅持
不降價 選在二樓 也是房租較便宜 省點成這讓我想到在淡水的有河BOOK

http://blog.roodo.com/book686

也是很棒的地方阿。


我越來越累了 打了快一小時

最後就是我剛剛去吃的 在往政大附中的路上 那邊有一家池上冠吧

還是什麼

那家店我覺得不錯吃 而且感覺有種鬧中取靜 靜中取鬧的感覺

剛剛聽到有一群學生訪問老闆 聊的好像是作業流程的問題 

老闆也是講一樣的話 要給顧客比較好的品質 

學生問他說 如果改讓學生自己盛飯會不會比較快?
本 要給客人比較好的菜

他說 這樣配菜色就不太好看


我一面想 賣吃的真的很辛苦阿 而且也有他們的堅持 實在是讓人
非常感動。另一方面我在想如果是社會學來做,會是怎樣不同?

可能做的不會是生意好不好 業績如何

而是什麼樣的人會來吃 這家店的歷史 這家店和這附近的學生與居民的關係
我看了看牆壁上有政大證交社的牌子 說五人來就少十元的標志
也有外帶積點 一份餐可以積一點 多少點可以換獎品

不知為什麼 注意這些 我就有種無比的快樂


我累了 也該上課了

喇賽到這 謝謝收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炎楓 的頭像
    炎楓

    炎楓的部落格

    炎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