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是我輔大社會的同學
--
立恆(dream7551)
關於二律背反
之前在系上的社會學有提到一點,是討論到Simmel的《社會如何可能》
當中的〈陌生人〉。以下是維基百科的解釋:
二律背反是康德的哲學概念。意指對同一個對象或問題所形成的兩種理論
或學說雖然各自成立但卻相互矛盾的現象,又譯作二律背馳,相互衝突或自相矛盾。
純粹理性的二律背反的發現在康德哲學形成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
它使康德深入到了對理性的批判,不僅發現了以往形上學陷入困境的根源,
而且找到了解決問題的途徑。康德將二律背反看作是源於人類理性追求無條件
的東西的自然傾向,因而是不可避免的,他的解決辦法是把無條件者不看作認識
的對象而視之為道德信仰的目標。雖然他對二律背反的理解主要是消極的,
但他亦揭示了理性的內在矛盾的必然性,從而對黑格爾的辯證法產生了深刻影響。
上課之所以會提到二律背反是因為以外籍新娘或移民講解〈陌生人〉,
一個越南籍的外籍新娘想要融入台灣這個文化當中,她必須學習煮台灣口味的飯菜、
學習國語等等,但是他們依然難以融入台灣社會當中,所以發起一些活動,要求
「不要叫我外籍新娘」,因為「我都是老娘了,還叫我新娘!」這是指他們都已經
在台灣生活了好一段時間,由新娘變成老娘,並且所生的小孩也已經長大去上學了,
為什麼「外籍新娘」的刻板印象還無法抹去?
Simmel稱呼這群人是「今天來,明天會留下的人」,Bauman在《現代性與矛盾性》
當中寫道:「來自今天,住在明天。」外來者要留下,但是他既不是外來者也不是
本地人,因此要盡力消除差異性,學習本地人的生活習性;接著會發現,消除差異性
不正是外來者才會做的事嗎!好吧!那只好保持自然囉,這同樣無法融入本地人,
越南籍的來台新娘如果只會講越南話,他的小孩也講越南話,一輩子也無法融入
台灣社會。所以做與不做的結果都無法消除差異性,Bauman在結尾就寫道:
「如果你做了什麼,那你就輸了。如果你什麼都不做,那他們就贏了。」
這裡的二律就是「盡力消除差異性」與「保持自然」,這兩個方法是為了成為
本地人,「盡力消除差異性」就是希望具有與本地人相同的生活習性、價值觀,
「保持自然」則是將自己是外來者的身分掩蓋起來或視而不見,但是這兩者卻相衝突,
彼此矛盾。
有錯誤的地方請老師與同學指正。
- Oct 25 Thu 2007 12:43
[轉錄]二律背反與陌生人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