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出的題。
我們文化社會學這堂課期中考是看紀錄片,自己出題自己寫,我覺得是非常
好的上課方法,不過也真他媽的難,想一個好題目真的很難。想了很久,
題目出的我覺得還不錯,只是答的沒有太好就是了。如果以後我當老師
我也想這樣做。因為做研究很重要的也是如何問個好問題,具備問題意識,
如果是我我還會再加一個,就是要學生自己評論自己的問題,看欠缺什麼。
或是看看別人問出什麼問題,如果檯面上的
新聞記者有受過問問題的訓練,那就好了。
--
搖滾的跨界認同如何可能?試用文化菱形的觀點申論?並分析之
社會世界
舞台/大眾媒體
創造者 接收者
搖滾樂手 搖滾樂迷/一般大眾
文化物件
音樂/各式各樣的樂迷
「我們是這個巨大集體的一部份,少你一個,我們還是這麼大。」
「這個團體真他媽的大,但竟然有人不知道他的存在。」
共同的圖騰與象徵(文化物件)
「惡魔角。」 「黑色,代表著邪惡也代表著自由,光線所照不到之處」
「皮衣 皮質物品,銀釘的環帶」 五芒星,撒旦。
歌手的喉音 壓低嗓音的嘶吼 貝斯 低三度音 死亡金屬裡的死亡 血
暴力的意象。性 褻瀆上帝等
儀式:
反主流(或者該這麼說 主流害怕去面對 相信 承認的被排除部份)
讓他們凝聚在一起,雖然各自有不同的獨特性 ,但他們有個共同的標誌那就是
重金屬搖滾,而音樂節像是個巨大的宗教儀式般,每個人都在這特殊的場域,
指認彼此,知道自己是屬於這個共同體的一部份,像是涂爾幹所說的
脫日常的集體興奮(collective effervescence)。透過儀式取得認同並制度化一些觀念
與信仰,就像是片中所言「這像是一個部落」--後現代部落。也就是說搖滾提供了
個媒介可以打破、模糊既有的人際界限與制式化的角色。
Gender:
男性的自我認同:一開始重金屬有非常陽剛的部份,女性很難介入,而很多男人
也覺得這是一種哥兒們的活動,後來華麗搖滾顛覆了既有的搖滾服裝元素,
從皮帶到蕾絲,然而,這樣看似陰性的嘗試,卻被說成女性化( feminization)的穿著
是最有男子氣概(Masculinity),而搖滾歌手的帥氣,以及有女人緣,也都是
樂迷認同的對象。
接收者的階級: 中下階級 年輕人 憤怒 取代那種青春期的騷動。
這是片中講的,然而我覺得是青少年的不安 焦燥 較會被視為一種混亂,衝擊。
用Mary Douglas對純潔與混亂的看法: 被視為不潔的事物與行為,只是因為他們造成了
既存分類的困擾,而這些逾越界線 曖昧不清的事物,卻被主流認為極力要排除,維持
既存秩序的混亂。而這也是拍攝本片的人類學家,最關切的事:
「為何重金屬樂會被 定型化 排除與 譴責」,
而曖昧不明不見得都是不好的,
其中也蘊含著無限的可能,而儀式的存在,就是做為一種調合,為僵化的結構
注入新生的力量,而這些被主流驅逐的人們 有了自己的信仰自己的力量,也滲入
了主流文化中,更開放了更多的可能,性別,階級等,以前搖滾樂沒觸及到的
領域,而也在這交融中,我們看到了那些我們原本視為理所當然的 界線 被打破
,流動的認同,藉由儀式與信念,使得跨界認同得以可能。
「會自殺的人 通常是無望。但沒有人會聽搖滾樂 自殺的。因為搖滾給人力量,
讓他們知道他們不是一個人,有很多和他們一樣孤獨痛苦的人在努力著」
- May 11 Fri 2007 00:51
文社期中考--搖滾的跨界認同如何可能?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