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很愛 .....如何可能?這個用法。

昨天在論壇 聽到范雲說 校友會這個組織是非常嚴密的,而學生會的運作
組織細節技巧可以和他們學,而發傳單 光在門口發 效用不大 他們以前
是動用到南友會的人際網絡 深入宿舍去發。

這算是個引子吧,最讓我引起興趣的是 校友會 如何可能?如何凝聚校友,
乃至於畢業後的校友還可以回來,而這些校友的集體認同感是怎麼出現的。

比方說,同樣是對學校的認同 附中對學校的認同應該是我看過最強烈
的一所,學生對學校的熱愛 認同 就我的觀察 第二個家沒什麼兩樣
甚至還超過家。

在學校的校友會也有興不興盛的差別,我聽到的是在政大
南友會是很龐大的勢力,我朋友說 簡直和一個系沒什麼兩樣。

我覺得這不是人多人少的問題,拿我自己的例子
像是板中 板友會 我就沒有特別的感覺

連板友週都沒有,就算是板中第二校區--輔仁大學。每八個板中人就有一個
是輔大。我在輔大一年,也完全沒有感受過這個組織的存在,不見得說這組織
做的不好,而是存在感薄弱,而這個東西對於板中人可有可無。而我也覺得
這和輔大與bbs介面的關係有關,我的觀察是很多活動資訊是不會像台大政大
這樣與bbs那樣緊密連繫的,我有的同學連bbs都可以不用學,因為對他們而言
那不是很重要的東西,系版班版社版 可能有沒有沒差 沒看也不會有什麼損失,
我在輔大一年只參加過了一次演講,來到政大大概是十倍以上吧,更不用提政大
我不覺得是輔大演講少 而是傳播管道的問題,如何讓資訊在實體世界外 離開
校園後延續至網路。


再來是一個我覺得很怪異的組合是成景會。為什麼這兩間學校會湊在一起呢?因為
傳統嗎?但這傳統又是怎麼來的呢?而我覺得校友其實是個很特殊的集體,牽涉到
對於地域上(比方說我們都是台中人好了)或是更多特殊的認同。如果用學術一點的字
就是"想像的共同體"。校友間並不是同質性很高的鐵板一塊,所謂的學長姐與學弟妹
的關係,在國中一點都不明顯,某些直升高中可能還會明顯點。那這樣對於系的認同
又是從何而來的呢?我覺得是許許多多的活動與儀式:分家(抽學弟妹 直系學長姐)
然後會有家聚 ,會有迎新 會有送舊 會有系卡 會有系烤 會有XX之夜,會有系隊
。仔細想,為什麼會有這些?應該也不是一開始就有的吧?社團也是一樣,社渡 社遊 慶功,許許多多的活動都是在製造相處的機會,以及認同的塑造。

而這個認同的過程是雙向的,你對系上越認同 所以你越投入參與的越多,另一方面
也有可能的是你越參與的越多,投入的時間越多你就越會出現認同(如果用社會心理學
來解釋就是 自我增強理論 與認知失調吧)。


認同是個過程 而非事物 像是流體而非固體。

社團學長姐與學弟妹 血濃與水的認同 怎麼出現的 責任與傳承的強烈使命
又從何而來?

為什麼有人身在台灣 但對於他來說
日本 美國 其他他一輩子沒到過的地方會有那樣大的認同與嚮往?


雖然好像邁入了除魅的現代化,宗教的影子還是殘留在我們許多活動中。

如果你有注意過迎新宿營 你會發現他和涂爾幹談的原始部落的儀式非常像,
一群人脫離了日常的場所,來到了一個偏遠,幽靜之處。通常是個山區,或是湖邊
與日常生活隔絕。我們被分成不同的小隊,然後互相競爭對抗,於是乎區分出敵我,
有了敵人這樣對抗的目標,所謂的"我們"才更加清楚了起來,如果想知道那是怎樣
的感受,去看系隊籃球比賽就知道了,很多時候我們的自我認同是來自於有個敵人,
對方有多賤 有多壞  我們自己的概念就更加清楚。


會有屬於小隊的歡呼,專屬的一套口令 這是一個團體認同的一個象徵或圖騰。
而有非常多的活動,到了晚上會有營火晚會,讓自己跳跳動動的,讓自己臉紅氣喘
集體興奮後,開始音樂一轉 開始放第一隻舞 在燈光美氣氛佳的情況下 感性的起來

舞會也是這樣操作的,很有意思的,都有一種結構。而在過程中,你脫離了原本日常
制式的角色,融入了個更大的群體。以前我不太念涂爾幹,但現在念了以後發現
好多好多東西都可以用宗教的方式來解釋,演場會、政治動員;一個集體的形成。


舉最近政大八十校慶的例子好了,我們不過是讀了一兩年的學生,了不起讀了六年,
政大的八十年,和我們有什麼關係呢?而對於這個八十年的認同,學校的認同
又是從何而來?集體大於個體的總合,而政大這個集合體不單單只是這些人的加總
而是有集體記憶 以及很多很多認同牽涉在期中。我們不妨可以用儀式的方式來想一次
為什麼政大八十要搞這麼大?找校友回來在河堤露營 烤肉 慢跑 放風箏 運動會
演唱會 圖書館整修 好多好多.....這些每個活動都是一種儀式 一種涉及集體認同
的儀式,讓過客長出歸屬,離開會有鄉愁的儀式。
而這些外在於我們的事物,看不到也摸不著。我們說社會是外在於我們的,實際上
不是指能夠實體的被碰促觸到,而是指他具有強制力。這裡指的強制可能指的是
對一個人來說什麼樣的路阻力最小,什麼樣的路阻力最大。好比說一個系很重視系
上參與,很重視團體活動 只要是比賽 就一定要拼了命準備 不參與的人 或是
稍微不用心的人 就會被排擠 自然而然漸行漸遠 溢出所謂的"我們"那條線外。


從啦啦隊比賽我就可以看得出 很大的差異?為什麼有的系那麼的賣力 爆肝準備
而我們系 有沒有沒差 也沒有這樣的傳統一定要非參加不可 甚至是非拿名不可
這之中的團體的內聚力是個很有意思的觀察點。


遊戲的現實感也十分重要,你要當真,你就"真的"在那個遊戲之中了。不把啦啦隊
比賽當真的人,會覺得無聊 好笑 或是其他反應,但對於從事其中的人,會覺得重要
嚴肅,有這麼一回事。有時候你不了解另一群人為何如此樂此不疲,可能是你根本沒進
到對方的世界裡去遊戲。


所謂的金融體系 也可以是場遊戲。你仰賴的貨幣也是建立在你把錢當錢的信任才得以
成立。那些外在於我們的事物 其實也仰賴了許多內在的假設 當真才得以成立。

校友會如何可能?對於集體的情感如何出現?除了個人的熱情,和其他人
的個性合與不合,我們還可以有更多的思考空間與想像的可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炎楓 的頭像
    炎楓

    炎楓的部落格

    炎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