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週六去高雄親戚的家,姪女是個高三生,她的第一志願是政大新聞系,

她想要學測就拚上,剩下的時間可以去跳她喜歡的舞,因此,她非常
焦慮。

後來,她和我和我弟開始聊一些讀書的方法,聊到她念書、考試的人生
,聊到她是怎麼念歷史的,她的筆記一打開就是那種典型的好學生筆記
非常工整,還有插圖必且上色,感覺很費工。

她和我們說 她非常焦慮 因為她一科都要念好久的時間,尤其是她最有
信心的史地。講到後來,我就和她說 你知道你其實是在逃避你的弱點,
然後在那些你有自信的科目上獲得某一種成就感,但其實這是一種虛假
的飽足感讓你不用去面對那些讓你很挫敗的事情。

我弟聽到我這樣說,有點皺眉,使個眼色和我說 這樣和一個高中生講這
個好嗎?

不過,最後我們還是決定和她講了,我和她說 你要知道你自己在逃避,
為何逃避才有機會破繭而出。再來是你要知道面對自己很拙劣的部分,
你是在學習,而不是代表你不好。

我沒有和她說 這是舅舅念了那麼久的書 才體會到的珍貴教訓。

有勇氣面對那個拙劣的自己,你才可以取得比自尊心更重要的寶藏。


我自己也很慶幸 我終於離開那一個以考試為主要人生價值的階段,
或是念了那些不會想再念一次的東西的日子。

聊著聊著 我就和我姪女開始發起牢騷了

起因是因為她說 她會想很多人生的事情 但卻又好像無解

我就和她說 我覺得我們的教育很缺少情感同理的教育

基本上 大人總是在否定我們的情緒

不要想這麼多 無用的東西

你怎麼會有這種想法 好好笑

但這也是我最討厭我們教育的地方

關於情感的學習,我們是相當地貧瘠,甚至也不在意這樣的貧瘠

青少年的那種迷惘 與認同焦慮 多數無法從家長那得到
所以我們認同的是同儕 認同的是漫畫裡那些看似離經叛道的角色
我看了李衣雲的書後,回頭去看那些吸引我們的漫畫 主角多半是
「不良」少年,或是那種剛脫離小孩但卻又無法被定位在成人社會
裡的角色。


我就和我姪女說 甚麼時候你在我們的國文教育裡 念了一篇文章你會
感動得很想哭 或是讓你生活的困境或情緒的憂愁會稍稍舒緩的

很少吧,或是即使有這樣的文章 也被老師用支解的方式弄掉了。

但其實也很難怪我們的上一代 因為他們就是在缺乏情感同理的教育下
長大的,語文教育也常常是政治教化的工具,甚少成為情感同理與思辯
的來源。

和姪女霹靂啪啦的講完這些後,我弟和我媽怪我在佈道,而且給了最需要
標準答案的人更多不確定性。

也許,在這方面我一直都是不稱職的引導者吧。

就像去年我臨危受命接了一個國中國文家教,我也和她說了上述的話
,我希望她唸國文的時候是有感、是可以激發她思考的。

後來,聽她媽媽說 她變得很喜歡國文,但是國文好像還是考得不太好。

這一點我就真的很抱歉


不過後來想想 那時候被大人們灌輸的願景也一一再破產

「現在辛苦一年換未來四十年」

「等你上了大學 愛怎麼玩 隨便你」

然後,我們被教導著通過考試的人 是在篩子上的人,不要像那些被濾掉
的那些人一樣。最後考試與學歷不再是功成名就的保證時,我們成了那些
我們曾經看不起的那些人,我們也害怕他們會和我們一樣,用一樣的目光
看待著我們。過去我們建立在考試順遂所帶來的自信就變得如此
地不堪一擊。

如果說讀書不再和一個明確的光明願景必然相關的話,那我們為什麼要讀書?


希望有一天,沒有外力強迫我的家教學生與我的姪女時,他們可以因為自己
的求知慾,去對一些知識有所感、有所思,想到有些話可以讓自己
面對未知的世界時,能夠更有勇氣、更有胃口去學習時,我想那應該
就是我希望讀書能夠帶給他們的東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炎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