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去重慶南路,買研究所英文字彙,翻到了一本 高中現在在上的
現代社會。翻了翻看到很多社會學的章節,好比社會團體,社會變遷,社會化
全球化,甚至還有後現代。
上網查了一下,主旨大致如下:
--
教育部為培養我國高中學生,具備成為現代社會成員所需的知識、能力與胸懷,特別於八
十四年所頒佈的高級中學課程標準中增加一門「現代社會」課程,並於本年度(八十九)
開始實施。根據教育部所頒佈的高級中學現代社會課程標準,「現代社會」課程所呈現的
主題與內容,涵括了社會學探討的主要領域。目前已有兩冊由國內社會學者編撰的高級中
學「現代社會」教科書,獲得教育部審定合格並印行提供高級中學師生採用
--
我就想起上高中歷史時,講到韋伯 我的印象只有他寫了本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
他說我們都會邁向理性的牢籠。沒了。提到馬克思,印象只有老師說:
「有句有名的話是這樣說的,如果你四十歲前沒信仰馬克思 那你沒有熱情;
四十歲後還信仰馬克思是過度天真」講到這,之前有個高中學妹問我說
你在讀馬克思?是和老共有關嗎?讓我一直之間,難以回答,該說對
也怪,該說不對也怪,應該說馬克思影響了他們,但他們的東西
不能夠代表馬克思的思想。
現在回想起來,在腦中的就只是考試時需要背的一個人,和一些他提出的概念,
其實是蠻蒼白的。但這也是概論教科書難教的地方,因為概論教科書,是去脈絡化
,去歷史的。它不會告訴你說 為什麼我們要有這個章節,是受了什麼學派影響的。
好比我後來才知道 社會學教科書之所以是現在這個樣子受了功能論大師 Parsons
很深,所以才會分這些章節。其實這有其知識社會學上的意義,我們所認知到的學科
其實是有社會背景的,但是在學的時候不會和發展史做結合。每一科都是差不多,
所以概論課本才會看起來東講西講的,很雜。陳遠在上課的時候就說,你不覺得
看心理學時有種錯亂的感覺嗎?怎麼一下子學很生物的東西,一下還有什麼認知
一下還有什麼催眠 還有實驗。Pluto學長說他念心理學時,常常在想:
為什麼心理學會是今天這個樣子。後來在旁聽社會系時,找到了一個思考的方向,
也就是那種退一步去思考學科的形成,尤其是知識社會學的位置。所以很多人
對於心理學的印象是佛洛伊德,但其實現在心理學界沒談那麼多佛洛伊德,
尤其是台大的研究取向。如果想要了解精神分析,可能去外文系 文學批評的課
,或是社會系 哲學系 還會比較多一點。
再來談談,細節這件事。直到了兩三年後,我開始接觸社會學,我才發現很多認知
的錯誤,或是細節是我以前這樣浮光掠影的念是念不到的。好比我在那本現代社會
的"參考書"社會化那一章 看到的:米德 講 人是由兩個我組成 一個是 主我 一個是
客我。這樣說不完全錯,只是讀原典的話 其實米德講的更詭異 更為細緻。
self=I+me 這個東西是錯的。裴元領在上課時,還特別強調。
我們如果回到米德的文章裡 他講到的第一件事 就是和我們原本設定的思維
是不一樣的。
自我不是個東西。 自我是個過程(process)
所以自我不是一個固定的東西 而是一個動態的過程。
那自我是不是主我或客我呢?
不是。兩者都不是
越來越玄了吧
應該說自我是介在主我和客我之間
自我是一種可以把自我當客體的形式(form) 所以他不會是客體。
光是講這個形式,可能就一頭霧水了 因為我們會關注的是具體的內容
而講形式 太抽象了。但哲學的思考往往都是這種形式的思考,而
裴元領也說 大師都用形式思考,不過形式在華語的語境裡會讓人
有種空有表面的意思,但其實不是。就我的理解,應該貼近一種
對於現象的普遍了解。米德講的概化(generalized other),其實就是這種
理解,什麼是概化他人(也翻做一般他人),因為這個字太一般了,所以我們
不太能去解釋。但只要想想 什麼是師生關係?當我們說為人師表該如何時
指的是特定的老師嗎?不是,但卻對所有人生效。當我們說 你這樣做,
人家會怎麼看我?這裡的"人家"指的是誰?其實不是指特別的人,但卻泛指
了所有人。再講深一點,米德在書中講到了,從亞里斯多德
說的substance(在這我翻做實體)到關係(relationship)的轉向。
換言之,社會學很重要的是用關係來看事情。什麼是善?什麼是惡?
沒有一個實體,要放在社會關係裡去檢視。而怎樣才有關係?
就是他者(other)的存在,沒有那些你愛的 你恨的 你覺得可有可無的人
那自己是什麼? 所以這樣就從一般化 推論到他人 概化他人就出現了。
那麼是什麼讓這一切得以可能呢?語言。或者說象徵互動論
(Symbolic interactiontheory)之所以不完全是心理學,就在於symbol
因為symbol是社會性的,是會普遍的。然而symbol有兩種翻法
一個是符號另一個是象徵,但其實之間是有差別的,裴老師在上課時
也很強調這之間的區分。老師在上課時說了這樣有意思的話:
「如果說符號沒有普同性
那為什麼我罵你不是東西時,你會生氣?你下次可以和他說 我本來就不是東西
我是人,不要物化我!可是當你被罵垃圾,被罵豬時,你還是會生氣阿。
這就是symbol的威力。然而這個象徵的作用有賴於兩人的互動(interplay)
互玩。另一方,如果不把這symbol當真 就玩不下去。好比別人罵你是人渣
你就說,對阿,我就是,我想要體驗渣的本質,自己能有多渣。反正
我就是念沒用的東西,沒用的交給我,有用的事請你快點去做。
你該不會比我還渣吧?所以阿,象徵互動論是很實戰的理論。」
最後還有就是主我與客我的關係,他們是時間序列上的關係。
因為書裡有句奇怪的話是這樣說的:每個客我 都曾經是主我,而我這個概念
是在回溯中得來的。
很有趣吧,裴老師說到這時還說,米德是雙魚座的,抓不太住他的想法
像是魚一樣,會動的,每一句你都看得懂,但連起來就不懂,非常有意思。
不知不覺 講了太多,順便把米德複習了一下。但也沒時間把完整的論述寫完
,就先這樣吧。最後我想說,現在的高中生,幸也不幸,要接觸到這些吧。
其實我蠻羨慕現在的高中生的,不像我那時候只有自然資優班,沒有人文社會
或是語文資優班。或是接觸過什麼人文社會營。網路也沒那麼發達,Google,
Wiki,高中的深藍論壇有著人文社會科學討論的版。我高中沒有接觸任何的社會
學的書籍,老師也不知道社會學在幹什麼 只告訴我要有愛心(老師,那是社工)
大一也還是不知道什麼是社會學,直到這幾年才摸出了一個大概。看著他們的學習
或討論也許很粗糙(自己又很嘗不是呢?)但那熱情與好奇值得稱許,
而反照自己的讀書過程,到了現在,大四,終於有一種脫離大三的極度
迷惘,反而有種篤定。也覺得自己終於稍稍具備一點點能力,可以摸到邊的感覺,
畢竟我才接觸這門學問三年而已,再一次好好地打碎自己,像是小孩一樣的好奇
驚訝,感動,振奮,沮喪......好好地學習著。
路漫漫其修遠兮 吾將上下而求索
- Sep 08 Sat 2007 10:33
高中在上的<現代社會>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