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http://www.sciam.com.tw/read/readshow.asp?FDocNo=899&DocNo=1427

昨天到書城坐了快兩小時,這是其中一本。這期的主題非常有趣,也非常吸引我。
其一 我高二時很熱衷西洋棋 其二這裡面的概念和我讀的普心中認知那一塊
映證的非常多,幾乎就是同一個概念的延伸。我也感謝自己能在大一的時光
不是只是混學分,而是為了轉學考,把心理學讀了三遍,還有在補習班遇到了
最棒最棒的心理學教授--幽默 有智慧 說話有哲理(參照我以前整理的心理學
教授語錄)。以及在閱讀的過程中,深刻的感受到理解英文原文的意義,
有些字詞看中文翻譯根本看不出個所以然,還會被誤導,循著英文的脈絡
你會比較清楚那個字為何這樣用,以及理解別人在字詞後面一個括號
附註英文的苦心,不是只是為了展示自己英文很好而已,而是在專業領域
之中,那個詞有其涵義,最後就是加上最近在補英文還有對應到辯論
這兩個領域的統合思考。

想通一個概念是很爽的事情,發現另一個概念和另外一個概念,
可以這樣比照,對應,又是件更爽的事情,只是這種喜悅除了和自己分享以外,能夠談論以及有興趣的人不多,我總會想到
上次讀書會賴老師說的話,這條路就是如此的孤獨,
台灣是個知識沙漠,充滿著訊息垃圾,
不需要知識。也不會真正有人在意你唸懂了什麼。

回到主題,
讀到文中提到的意元單位(chunk),我看中文真的看不出那是什麼
看了英文後才知道原來就是普心在上記憶那一章,George Miller(1956)
提出人的記憶 七加減二chunk,的部份。chunk我傾向翻做字塊或是組塊,
這樣比較好理解,也就是說人的記憶大概是在五到九個單位這個區間,
這就是為什麼電話號碼要控制在七碼 八碼左右的道理,方便記憶。
這部份我很久沒讀了,有點粗糙,之後補上查資料的東西。

也就是說文中提到第一點是西洋棋非常好作為實驗觀察的對象,因為它相較於
其他領域的專業以及能力之間的落差是非常顯著的,第二點則是說專家
之所以比一般人厲害是因為結構性思考。對他們來說他們可以把組塊(chunk)擴大
用一個一個結構來思考。舉個英文的例子

"Mary has a liitle limb"

這句話如果是在美國文化下是首朗朗上口的兒歌
對他們來說這是一句話 只用到一個chunk

但如果沒在這個文化背景下 用詞與來思考的話
則是五個單位 五個詞

在更往下沒學過英文語詞字母和字母的關係的人對他們來說
就是18個單位


這點對照到我最近學的英文閱讀測驗以及我自己家教時看學生閱讀時
,那個速度的差異,以及理解的程度,因為他們是以字和字為單位去看
而不是以一個更大的視野 句和句或是一個整體的概念來思考,所以產生了
差異。補習班上閱測的老師說,你應該以片語 字句為單位去看這樣才會去看
,以段和段邏輯因果關係看文章,這樣才會快,你快是因為你已經知道他會說什麼了
的這種快,而不是教你快 沒有目標的提升速度。


正如科學人文章所指出,我也認為一個新手和專家的差異在於,專家擁有的詞
比較多,可以將龐雜的概念壓縮進一個語詞中,供它使用,以及對於整體架構
的感受,層次感,價值排序等,就比較接近辯論中的架構感。

而我大一有去請教輔大歷史的林立樹老師,如何可以讓自己的口才變更好
他和我說:演講靠記憶 辯論靠的是結構,也就是掌握了結構,你就不需要稿

順著這個架構就可以侃侃而談。

再拉回文章中沈君山提到的覆盤--即下完棋從新把剛剛下的棋還原,或是一個禮拜前
的棋做還原,此時靠的不是記憶力而是推理,將不可能的部份排除,而優秀的棋手
在下盲棋和一對多時,做的判斷也是靠推論,他們的記憶力並和一般人特別差異,
但在有意義的經典棋盤中,明顯高於一般人。


至於學習架構感 或是社會學所提供的社會學想像,這點我仍在學習。
能夠打出這篇,我很高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炎楓 的頭像
    炎楓

    炎楓的部落格

    炎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