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喜歡他英文版的圖,可以精準表達出社會學想像的意涵:一個人孤立的站在拼圖的一角
,但有一塊是屬於整体的,而社會學想像要做的就是將個人與集體黏起來。
社會學想像是由美國社會學家C. Wright Mills (1959)提出的,意指將情境中的個人
煩惱(trouble)與社會結構的公共議題(issue)連結起來的一種心智特質。
以個人的(傳記)生命史與歷史變遷結合起來。
Giddens在批判的社會學導論一書 提及社會學的想像應具備三種感受力
分別是1.人類學的感受力
2.歷史的感受力
3.批判的感受力
好 以上會是比較學術點的定義,接下來我試圖舉點例子去說明
大家可以如何跟著這套思考方式,而這一套思考方式又是如何有別於
個人主義式的思考方式Mills在書中提到當時的美國籠罩在一片「冷漠」(indifference)與「不安」
(uneasiness)的氛圍中。他解釋到不安是起源於對外來威脅的感受,但是不知道自己
所珍惜的價值為何,而冷漠則是即沒有感受到威脅,也不知道自己的價值。因此,
無論是冷漠或不安,都是缺乏一種文化導引,無法說明人們積極投入一個比自身更
龐大的集體志業之中
也就是說,社會學的想像 讓我們把自己放在一個更大的脈絡來看自己的處境。
脈絡(context),有上下文的意思,我們可以把自己當做是一個詞,了解這個詞
是什麼意義 必須放在上下文 才會有更進一步的體悟
很多時候我們個人感受到的那種身陷在圈套之中的那種窒息感,不全然是獨有的將其放在一個更大的脈絡,你會發現有這樣處境的不只你一個,你的孤獨不在是無法
言說的,而是透過別人的言語 你被理解了 我們就活在這之中。我們看到別人和我們在同樣的黑暗裡,也是那麼的努力活著,藉著論述 於是我們,不孤獨大四了面對就業和升學,甚至是研究所要不要補習的不安
是自己獨有的還是和你同時代的人共有的焦慮?
<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感,對於前途的迷惘
對於自己的看法:減肥 美白 身份認同 為什麼沒有男女朋友

對於一些問題的看法:貧窮 自殺 憂鬱


這一切可有個來由? 有沒有另一套不同的看法?

這是社會學想像想要開鑿的 想像是一種個人感官的延伸,用Mills的講法
[試著讓自己的心靈像是個三稜鏡,讓不同的光折射進來]

那麼更進一步來說,要如何將自己放在一個更大的脈絡呢?

讓我們目光回到Giddens所說的感受力上


人類學的感受力,告訴你像是個人類學家可以去做跨文化的比較


告訴你 你所生活的方式也只是眾多的可能之一。你覺得什麼好吃什麼不好吃 你覺得什麼可以吃什麼不能吃
竟然會有如此大的歧異

你無法想像有人會吃蝸牛 就和有人無法想像你會吃內臟 臭豆腐一樣
台灣隨處可見夜市與便利商店 別的地方可不是如此
在台北的人習慣坐捷運 用悠遊卡 但也只限於台北
你可能沒想過慣用左手的人和右撇子的世界有什麼不一樣
你可能沒想過愛斯基摩人有三十多種形容雪的詞
你可能也沒想過阿拉伯人形容駱駝 有一百多種的分法



Peter Berger是這樣說的:「社會學就是扣除掉地理移動上所感受到的
文化震撼」


歷史的感受力 讓你像是個歷史學家 去做比較歷史研究
其實不用特別去找創意,歷史能夠給你的震撼會遠超過你所想

在文藝復興時 瘋子被當成會說出預言的先知 人們對他們的能力 又敬又畏
因此打造了愚人船,將這些人放逐到汪洋大海上。


但很奇怪的是另一個時代界定瘋子的看法又不一樣了,將之視之為一群不事生產
的人,把他們和罪犯 流浪漢關在一起。

另一個時代更妙了 認為他們是該被矯治的一群,而被送入了該被治療的名單中。

也許不用說那麼遙遠的事,就拿我們和自己的祖父母吧,光是我覺得被發好人卡
這樣平凡的事,在指腹為婚 媒妁之言的時代是沒有的 (發卡?你要發給媒人嗎?)
女生也沒有那麼大的自主權,我們甚至可以這樣說 這都是很特定的一些社會條件
所造成的。

ok,當你運用了人類學與歷史的感受力,你會發現你是有可能不是現在所思 所言 所行
試圖去逾越那條所謂必然的界限,你得到了一個重新再選擇的選項,這是批判的感受力。

「你可能說,社會學思考本身是一股力量,一股反固定化的力量,它打破了一成不變
的壓迫感,恢復了世界的彈性:它顯示世界面貌大可以和今天不同。你可以辯稱,
社會學思考的藝術,可以擴大你我的自由的範圍和實效。」(Zygmunt Bauman,
Thinking Socilogicaly)


有一個學長和我說 他很不喜歡社會學 是因為社會學很強調社會決定的因素很強
讓人喘不過氣;今天和一個同學在聊,她覺得她念了社會學 會讓她有種很多事不是我們想就能改變的無力,很悲觀。

但以下是我想說的,其實社會學不只是只有強調社會外在的壓制力,也強調的是
(尤是是當代社會理論 考量的更複雜)人的那一種不被外在結構所絕對限制的那種
能力,以及我們會強調的是個人行動的非意圖結果(unintended consequse)
,那一種行動者和觀察者都無法預測到的後果。很有趣的,總是有些能量
會在我們我們假定的"那種強大力量"突圍,做了些改變。


以前,我念社會學都會覺得,照這樣講,什麼都是社會建構的(socal constructe)
,所以呢?或是什麼都解構掉還剩什麼?後來漸漸了解建構不是虛構,
解構也不是爆料或揭穿什麼陰謀(maye 在某些學說是要揭發權力的那隻手)
,建構是指看與被看者的關係,我們看事情的方法。之前和學長談到,
他說他喜歡解構主義,但他說 解構主義不是整個毀滅 還是一種內部組成元素的
重組,解開個結 告訴你世界有另外一種組成方式 使你不那麼獨斷
留一些空間給自己和別人,有倫理的意涵。


「批判不是為了找代罪羔羊而是為了指出新的可能」

看到一件事物成立的基礎,也看到它的限制。讓我們更清明的去了解自我
反思 我是誰 了解我能做什麼 然後我該做什麼
甚至這個 "是" "能" "該" 都有著另外的可能。

而這想像和現實的差距 這是我們要批判的 也是我們要用實踐去克服的


另一個世界是可能的。

這是Giddens 和C.Wright.Mills 他們所要說的。

而我也還是這樣的相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炎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