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ulic.com 2.0》:在回音中做繭自縛?下
讓我們重新檢視一下《Repulic.com》這本書的主要論點:
一個理想的共和國之先決條件是人們都能暴露在「未經選擇的資訊與觀點」
下挑戰自身的預設,而非「強化自身的品味與判斷」,進而達成慎思明辨
的審議民主。然而,新興的傳播系統可能會危害這樣的民主,理由有三(頁188-189):
1.「傳播系統授予人無限過濾的力量將導致極度的分裂」,其結果便是造成
團體極化(group polarization),團體成員在討論過後使得人們原先的立場更為極端。
2.「無限過濾的體系不利於資訊與經驗分享」,資訊只在某些圈子流通,而潛在需要此類
資訊的人便無法受益。此外,造成社群凝聚的共同經驗也因資訊閉鎖而
蕩然無存。
3.從民主的觀點來看,無限過濾的體制會犧牲[政治]自由。以消費者為出發點的自由主權
可能會陷入「想要而非需要」的消費循環中,使我們不見得快樂並且更
疏懶於關切公眾事務。
簡單摘要後,我們發現Cass Sunstein的論點基本預設是建立在傳播系統會因為過於客
製化,因而濾掉所有「未經選擇的資訊與觀點」。在此我們要問的便是網路真的是這樣一
個無限過濾的傳播系統嗎?反過來問,有沒有可能有些網路服務的特性就是難以過濾甚至
鼓勵呈現「未經選擇的資訊與觀點」呢?答案是有的,就是《Repulic.com 2.0》再版的
那一年(2007)才略見端倪至今方興未艾的社群網絡媒體(Social Network Services),
Facebook。
錨定社群
置身於資訊焦慮的地獄嗎?錨定社群(anchoring communities)或許是苦海中的一盞
明燈。
錨定社群一詞是由《紐約時報》Bits部落格首席作者,Nick Bilton,在《一位數位移
民的告白》一書中所提出。它所指稱的事我們藉由我們的社交網絡替我們在「無邊的網路
世界中,下錨,訂出邊界」(頁121),換言之,社交網絡像是「一份認知地圖,指引瀏
覽的方向」,以個人人際網絡為中心的社交網絡成員,以及我們所關注的陌生網友(或部
落客)成了我們自己的新聞編輯,替我們提供客製化的資訊。但不就正式Cass Sunstein所
批評的過度客製化的現象嗎?沒錯,但
Cass Sunstein還是以非社會網絡的方式在理解網際網路,我們可以依據自己的喜好去客
製化自己的社會網絡,但是我們無法客製化我們社會網絡中的人員所分享的內容,誠如
Nick Bilton所言:「你可以決定將誰加入道你的網絡,是否接受朋友的要求,或是追蹤
某個人在網路上的座無,但是你無法控制他們在網路上的分享與使用,你只能決定是否要
留意他們。」(頁154)
如果我們回過頭檢視Cass Sunstein 對於網路的設想,會發現幾個與今日網路生態有
所落差的描述。我覺得他對網路還是把他想想成如電視、廣播之類的單向傳播媒體,所有
人的角色是一個消費者(consumer),而非生產者(producer)(或者是說他偏重的是個人消
費的那一面,但未處理消費者逐漸俱備一定生產能力的事實),今日由於傳播工具成本的
下降,個人越能夠運用自己的閒暇時間(或用Clay Shriky的話來說就是認知剩餘)來進行
創作與分享,換言之,個人比較像是一個消費與生產兼具的生產性消費者(pro-sumer)
。而在他的描述網路使用者比較像是沒有社會網絡的原子化個人,
只有我們連到別人的網站,別人並不會連到我們與我們交流,即便連上我們的也是和我們
資訊與觀點相近的人。然而,我們自身的社會網絡與臉書的動態資訊
(Needs Feed)推翻了這個想像。
在Cass Sunstein的理解裡,我們在網路上接收資訊是相當主題明確,任務導向的,然則
像是Facebook此類的社群網絡媒體,並沒有特定的主題,其本身的目的就是在社交,與他
人連結共在。也就是說這是個以人為優先的連結,而非以議題與興趣為優先的網路服務。
不可否認的,的確人會和自己興趣相近的人成為朋友,但是一個人的交友未必都全憑
個人喜好,有其結構與機遇,結構指的是你的社會位置的分布讓你容易和拿些人接近,
機遇指的是一些偶然的機緣與自己很不同的人接上線,此外一個人有許多不同的構面,
我們所知的都只是一部分與自己親和的部分,而不知道其他的面向,或是隨著時間而
改變的部分,因此如果一個人在Facebook的交友不是朋友數過少,或過於封閉,只要他
會去連結朋友的朋友(二度分離)的話,極有可能與弱連帶(weak tie)連上,一個人的
生命歷程中不同階段所結交的同學與朋友便會讓自己看到不同的資訊與觀點。而Facebook
的動態資訊的設計強迫個人觀看交友圈裡所發布的訊息,也使得人更容易接受到
「未經選擇的資訊與觀點」,也保留了不期而遇的可能。
接下來是Nick Bilton反駁Cass Sunstein的說法。
「沒有證據顯示網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使人變得更遺世獨立」Nick Bilton引用Martthew
Genzsknow和Jess M.Shapiro在2010年的實證研究報告來駁斥Cass Sunstein的說法。
研究結果顯示「大多數瀏覽新聞的網友,他們所獲得的資訊來自多個新聞機構,甚至是
那些你從不曾想到的。」,Nick Bilton認為在網路出現以前,人們的閱讀習慣也仍舊
是偏食的,只看該地區的報紙,即便有人有意願想要閱讀不同來源的資訊,也受限於
地緣與時間,然而在網路上我們能看的的意見與觀點遠多於傳統媒體所能呈現的。
(這點如果放在公共媒體貧弱,商業媒體置入性行銷大行其道的台灣,網路作為另類觀點
的重要性可能更高),如同上一段所言,Nick Bilton坦言因為他的錨定社群使得
他擁有比以往的閱讀經驗更為寬廣的觀點。
聽起來似乎我們又因為新科技的進展又奪回了璀璨的未來,但,有這麼樂觀嗎?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在此應該還是要給Cass Sunstein一輪申論的時間來澄清一下,Cass Sunstein在書中
第九章的部分提到他所提出的觀點並不是要作為「實證的論據」用以檢驗
是否如此,他肯定新科技的潛能,他之所以說這些不是為了要讓大家「悲觀、懷舊、預測
」而是想超越這三者,去看「為了讓理想成為現實,我們還可以做些甚麼」(頁189),
我個人是覺得他一方面用很多實證資料去證明自己說的現象存在,但在立場上又說自己不
是討論實證的問題,迴避「是否這個現象存在」是有一點小小的狡詐,但排除掉個人的小
小抱怨,我覺得他結語所說的「還可以做些甚麼」是還蠻有意義的。以我來看,也許,
Facebook的出現的確是可以使得「未經選擇的資訊與觀點」得以出現,但是這不代表
我們在政治上就有辦法達到Cass Sunstein所說的理想民主。怎麼說呢?其一,我們會
分享並接受更多資訊,但未必這些資訊與觀點就是關切公共議題的。我們的確獲得了
額外的藝文資訊,好笑好玩有趣的娛樂事物,在軟性話題上我們分享得更多,但是
一旦涉及政治立場,或是政策相關的討論,有辦法在Facebook上開展嗎?一來是字數
限制的問題,而來是自我審查的問題。如果說現實生活裡的討論就是個去政治與與
政黨化的氛圍,那討論政治如何可能?前者指的是為了維護人際關係不談政治,後者
指的是只要談到公共議題則上綱到政黨(藍綠)而非一個一致性的標準。那麼Facebook
作為線下關係的延伸,我們怎麼會因為在線上,討論政治的行為就有所改變呢?因此,
如現實中一般的自我審查,那些議題也難以出現,除非是建立在彼此都非常信賴彼此,
不會因為立場上的不同而破壞關係,不認同對方立場但卻可以理解尊敬對方論述的情況
下,這種討論才得以可能。新科技開啟了一個新的可能,但仍待人去實踐完成它,
所謂的對話才不只是各自的獨白。
參考文獻:
Cass Sunstein 著,黃維明譯(2002):《republic.com: 網路會顛覆民主嗎?》
Nick Bilton著,王惟芬、黃柏恆、楊雅婷譯(2011)《一位數位移民的告白:
Facebook, iPad, iPhone如何翻轉我們的世界(I Live in the Future & Here’s How
It Works: Why Your World, Work, and Brain Are Being Creatively Disrupted)》
Clay Shriky 著,吳國卿譯(2011)《下班時間扭轉未來:休閒時間 x 網路連結 = 改變
世界的決勝點(Cognitive Surplus: Creativity and Generosity in a Connected Age》
相關閱讀:
Freedom of the Earth◎陳嘉銘
http://ccharming.blogspot.com/2011/01/freedom-of-earth.html
http://www.nickbilton.com/ Nick Bilton 的個人網站
就只是反科學嗎?:探尋STS實踐的更多可能
http://skykissx.pixnet.net/blog/post/82588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