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解說員說世界宗教博物館的成立,其實是相當難得的,因為要讓不同
的一神信仰願意放置在一起是很難很難的,就基進的立場來看毋寧是一種
降格。所以為了讓穆斯林能和佛陀併置,外交部費盡千辛萬苦多次交涉,
才獲得伊斯蘭教國家的首肯。另一部份當然是有賴於台灣這個相對宗教寬
容的環境,才促成此一美事。在設計上創辦人請了哈佛大學世界宗教中心
來當顧問,並且請曾經規劃納粹大屠殺紀念博物館的RAA組織,來設計整個
展場的動線和擺設。世界宗教展示大廳主展場相當大,比特展區大上四、
五倍以上都有。被一個模型台隔成兩邊,整體高度是打通兩層樓挑高,所以
十分的寬敞並且毫無壓迫感。讓我最為吃驚的是中間各個宗教建築物的模型
,解說人說這是當初創館館長漢寶德請台灣重要的模型團隊(全世界都會向
這個團隊下單)一手打造的,令我吃驚的點不只是外表栩栩如生,而是漢寶德
要求模型內部也要一模一樣,天阿,這真是太瘋狂,也太厚工(台語)了,
然而,團隊做到了。那麼內部要怎麼看呢?於是乎他們在模型內部架設一台
小型攝影機,可以一覽內部的風景。看到這邊學建築和設計的應該還蠻想一窺
這項了不起的技藝吧。櫥窗的電腦導覽、宗教的音樂,光線的配置,整體搭得
很好,不知怎地,腦中響起賽德克.巴萊裡的原住民歌曲。


   另外兩個常設展區,其中一個是高三層樓,直徑八公尺的巨大球體播映室,
叫做「華嚴世界」,影像是由下而上投影到圓圓的穹頂,我們就枕著座椅,
仰望天空,這種感覺還蠻特別的,一來是因為仰望大螢幕,二者是因為螢幕不是
平面,而是一個圓弧,萬花筒似的畫面,算是既觀看阿凡達後,又一視覺奇觀。
館內還有另外一個看影片的地方,放的是各宗教探求宇宙源起的影片,解說員說
累的人可以睡個十分鐘,然後馬上有同行婆婆媽媽說:講話真實在。我雖然沒有
看過永生樹,但我覺得感覺還蠻像錄相藝術的,口白搭上一些畫面變化,比我想
像中的有趣,而且沒有像我看過的一些宗教影片藉宗教之名拍些偽科學的影片,
這部片的企圖無意與科學知識對撞,只說人的想像力與對世界起源的渴望是更
超越這些,並且也沒有特別告訴你哪個宗教說了甚麼,哪個宗教是你一定要接
受的,它只說了有些地方認為世界的起源是從一顆蛋裡出現,有些的起源是風
土地火,有些的起源則是有一個階段美洲豹吃了所有的人、下一階段人變成火雞
、之後有月神與太陽神 (這個神話真的太有趣啦,讓我好想玩世紀帝國,去選阿
茲特克人阿)。

    另一個則是可以觀看世界各宗教的生命禮俗與文化的「生命展示廳」,從出生
、成長、結婚、死亡、死後,各個生命歷程,各個宗教是怎麼來面對的。以基督宗
教來說就是七件聖事,其他宗教又有各種不同的成年禮,每個階段有一個文物的擺
設櫃、還有一個投影螢幕,那個螢幕特別之處是它並不是每個階段都是直立的,而
是傾斜的,這個不只是美觀還有象徵的寓意在裡頭,它是對映著不同的成長階段而
有不同的傾斜度。然後,走到死亡那邊,解說員和我們說了一個故事,有些天主教
徒的子女並不是天主教徒,也沒人進教堂,沒人知道天主教的死前一式,使得年老
的天主教徒在病危、快過世前相當的恐懼,有人參加了這個展之後,知道這件事情
,讓那個年老的天主教徒有機會獲得傅油的機會。我在想,這種恐懼還蠻像,賽德
克族不知道能不能到彩虹橋的恐懼。

   我很喜歡用儀式貫穿生命歷程來傳達生命教育的概念。有別於某一種教條式的
告訴你「不可以自殺」,「要愛惜生命」,「你的生命是神的」之類的口號,你並
不會因為背誦這些教條,而更知道生命的重要。我覺得是要有這麼多重要時刻,透
過儀式安頓自身,確立與他人的關係,生命的珍貴才突顯出來,宗教不只存在莊嚴
的神壇上,它也存在著生活每一個細節裡,就像生活圈與祭祀圈緊密結合,作息節
奏與節慶結合那樣。我想說的是儀式之必要以及儀式的無所不在。中秋,過年過節
返鄉團聚,因為儀式讓一群人得以在聚在一起。紀念日之必要,藉此重新確認關係
的時刻,有機會聚聚、有機會再聚,有理由可以聚。成年禮之必要,透過一個通過
儀式,安定曖昧、不確定的過渡階段,告別上一階段,迎接下一個階段。拍下某個
時刻的照片,希望自己在某個時刻是美麗,是動人的。在特定的時空舉行特定的一
套行為稱之為儀式,藉此逃逸出日常例行瑣碎的無意義感,並且重新與所屬社群連
結。展場的兩頭有靈修冥想的空間,放著各個宗教不同冥想靈修的儀式,在那個空
間裡心可以很平靜;另一側是各個宗教人物說著自己的宗教理念以及與宗教遭逢的
經歷。

   如果說宗教已經世俗化了,或者說宗教變得更個體化了,宗教失去作為整合社會
整體、作為整合政治,經濟的力量時我們該如何看待信仰?我從《歡迎光臨人類學》
一書還有鄒川雄老師《論宗教經典教育的「反思性實踐」—一個後傳統的宗教社會學
觀點》一文得到啟發。

  鄒在文章指出後傳統時代的特徵,在此就不一一說明,只簡單摘要為強調人的反
身性思考以及單一壟斷解釋的權威不再,邁向多元典範的時代特徵。在此脈絡下,
鄒倡導的是一種多元主義的宗教詮釋觀,這種反思實踐由四種反思形式所展現:作為
「反思的對話教育」、作為「社會批判的反思」、「歷史視野的反思」、以及作為
「反思的生命教育」。(順序上我自己做了些更動)

   反思的對話教育是指單一強加灌輸理念的權威已不在有效,我們重新解讀宗教
經典的方式是透過對話而非填鴨。透過不同宗教的對話、東西文化的對話,我們可以
避免落入專斷的危險以及宗教的「原教旨主義(基本教義派)」(Fundamentalism)
,保留開放的可能。

    作為社會批判的反思,強調宗教蘊藏入世的一面,像是解放神學一般將宗教的
「彼岸」救贖扭轉成關切社會現實的此岸批判。我們可以借用宗教經典的比喻與精神
作為針砭時政,批判資本主義下的一些弊病。

    歷史視野的反思是將宗教經典放回其生成的社會脈絡中,揭示宗教經典與社會
文化的互動,一來宗教經典是源於特定的歷史脈絡下的產物,另一方面它也會型塑
新的社會與文化脈絡。在此意義下,宗教不但只是「特定民族的重要文化遺產」,進
而還是「全人類的集體文化遺產」。我們可以藉由研究宗教,具備跨文化以及比較
歷史的視野,如鄒所言,由此參照後我們不但可以自問「為何我們是今日之我」並能
追問「為何我們不是他們」。透過不同文化與歷史的比較,更有助於形成我們的價值
判準,更有助於我們理解自我與他者,如《歡迎光臨人類學》一書所言,藉由理解他
者所產生的文化衝擊,更能夠鬆動自身的偏見,理解到自身經驗的有限,並獲得重新
理解的可能。

   反思的生命教育一方面是一些宗教對於生命意義的思索(不只是功利算計)、到我
先前所說的從生命歷程的儀式了解生命,再到透過以上三層的反思更理解自我,成就
更深一層的生命教育的意義。

   Luke Eric Lassiter在歡迎光臨人類學的第七章提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反省,他
認為許多宗教研究者專注在「宗教的功能與意義」,迴避「超自然是否不存在或有效
與否的深層假設」,對作者而言這一種將知識與信仰分離仍是建立在某一種「懷疑的
傳統」,我們預設了這些經驗不可能為真。

    Luke認為我們的「懷疑傳統」以及我們自身的「宗教傳統」推到極致都可能阻礙
我們理解這世界的複雜性,以及更阻礙我們理解他者與自身。畢竟,「我們對於與超
自然相遇及經驗的認識其實非常有限」,換言之,「我們太執著於各自的懷疑與信仰」
。循此,我們能否更警覺地意識到自身的預設,保留理解他人的可能性?這也意味著
我們要有挑戰自身我族中心主義偏見的心理準備。Luke轉引人類學者詹姆斯.皮考克的
說法:「神靈並非一種信仰,而是一種無庸置疑的關係,是生命整體的一部分。」
Luke在文中試圖重新思索何謂信仰,在懷疑與虔信之間為我們留一條批判自身與理解
他者的可能。

    感謝與世宗館美好的相遇,讓我一路能思索到這,希望之後還有機會繼續深究
這些想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炎楓 的頭像
    炎楓

    炎楓的部落格

    炎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