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為什麼書到用時方恨少?」上週參加高中生STS營時,許甘霖老師
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

    這個提問的背景是老師在談論近二十年來醫療型態的改變,其中一項
改變是病人從被動的病人變成消費者,醫療漸漸的不再是醫生要幫病人治
什麼病,而是顧客想要有那些生活型態上的改變(如美容、整形)而要醫生
為他服務。於是在談到顧客滿意度時,老師提到了教學表現,也越來越向
這種顧客滿意度的取向。於是乎老師更進一步問,哪一種教學方式比較好?
是學生決定要學什麼,還是老師決定了一些東西要學生來學?最後帶出了
「為什麼書到用時方恨少?」這個提問。

    當然理想的醫病關係,或是教學關係還可以討論,但最讓我覺得有啟發
的是老師說他對於這句話的體悟。為什麼書到用時方恨少?因為當初在學習
的時候是很功利的學習,只學你想學的。就像有的人論文要寫到八十分,
書就只念到八十分就停了。而不是把自己的學習設定在一個比較彈性未來
可以適應各種情境。就只憑當下的眼光侷限了自己的學習,但未來會遇到
什麼,自己是不知道的。
   昨天和一個剛當老師的朋友聊到,她說在她站上講台時深感自己學習的
不足,覺得自己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她極度渴求能夠再回到學校
念書,但受限於經濟壓力與時間還有體力,似乎很難了。我就和她說了上述
的這一段話,她心有戚戚焉。以前在念書的時候,只念老師有教的、甚至是只
念老師說要考的,現在看來短多長空。許老師後來又問在場的高中生說,如果
你們知道自己以後必定會位居要角,要擔任內政部長,你會不會試著多充實
自己,讓自己往後可以多勝任些?易言之,便是是否有足夠的器量,去撐起
所要應付的狀況。

   「you never know how far you can go」那是一次思辯課,曾淑芬老師演講
所分享的話,大意我已經忘記了,我只記得她提到的就是你永遠不知道你會走到
哪,人生真的不要太鐵齒,說什麼你再也不要碰到什麼了,反正我以後不會碰到
這個了我就擺爛(關於人生不要太鐵齒,這句話真的親身經驗,感觸很深),
所以年輕時要讓自己保持一個開放的心,多去接觸各種事物,然後要勇敢。
這樣的提醒,在另外一個場合也似曾相識,但是出自於在遠見民調中心任教的
戴立安學長,在系友座談會的分享,他說在學一件事情的時候先不要那麼功利的
問它有沒有用,以後總有一天會用到的,雖然同樣一句話自己在年輕的時候有人
和他這樣說他會嗤之以鼻,但他後來覺得那是真的,如果不趁能學的時候多學
一些,等到要用的時候,也沒時間學了。侯門一入深似海,也許不是學生的時候
就沒有那麼充份的時間與興致讓你可以「想那麼多」了。
   「你覺得你現在的想法,和以前一樣嗎?十年後還會一樣嗎?如果不會,
你也不甘於現在這個樣子,那為什麼不讓自己的生命多一些更多美好的可能
可以去選擇呢?」上理論課的時候,老師常這樣說,之所以要讓我們念各式
各樣的理論,不是要讓我們便成某某思想家第二,而是要讓我們有更多可能
,因為如果不是這樣,說真的,我們真的就沒有任何可能。獨立思考的第一步
就是要問獨立思考的條件是什麼?第一步,要學著謙卑,和那些有獨立思
考能力的人學習,因此,從經得起考驗的原典念起,與那些考量過所有人
想法後仍有創見的人學習。

   理論與抽象思考能力何用?也許這個問題可以轉成對什麼人、對什麼階段來說
有用。越是上位者,所具備的抽象能力就要越強,因為他所面對的狀況已非具體的
此時此地,而是不同地方,未來十年、乃至於好幾年之後的發展,而且要回答
一個問題便是,你要把群眾(或你底下的人)帶到哪去?

   回到這個「為何書到用時方恨少」所針砭的現象,越念書越覺得考試與作學問
是有落差的,以及面對知識時的渺小,只要是身為該系的學生就懂得這門學問了嗎?
即使社理社研法有過,就叫做懂了嗎?即便拿很高分,也只是對於某一個特定範圍
有一點點傑出的表現而已,不常練習,還是會退步,還是會生疏。過了好多好多年
以後,我才稍稍懂當年高一時,學長和我說的一句話,同樣一句話,有了不同的體悟。

  當時大一時,台上的老師和我們說,你也許很迷惘很迷惘你的未來,但是請你好好的
努力,撐住現在的樣子,面對很好的學問,越難的越要去挑戰,知識是一雙翅膀,有一天你飛得夠高了,
那天空之城自會湧現。(詳細的話,我忘了,改寫如上)

  那麼多年後,還是很迷惘,也不知道所謂能看見的那東西在哪,
但還會慶幸遇到了一些人,接觸了很了不起的東西。在今天整理大學的時候的筆記
看到自己寫著:「謝謝過去的自己,讓我能夠是現在的我」。那一刻,忽然很想哭。
有些重要的東西,就一直在那裡。透過提問、閱讀、寫作讓自己不斷記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炎楓 的頭像
    炎楓

    炎楓的部落格

    炎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