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台-是誰主宰了選舉勝負
2009-03-19 中國時報
【邱天助】


 這次苗栗立委補選各投開票所普遍冷清,投票率僅百分之四十二點一一,有將近六
成的選民並未行使投票權。再進一步分析,這四成投票人到底是哪些人?他們為什麼會去
投下「神聖」的一票?以著名經濟學家約翰.高伯瑞(John K. Galbraith)的觀點,事
實上這些投票人多數為當今社會中的既得利益者。因此,他認為選舉一點都不神聖,它只
是既得利益者的政治遊戲。

 過去,經濟與社會上的幸運者是少數中的少數,主要是統治階層的人。現在,他們
是多數,雖然不是所有公民的多數,而是確實會去投票人的多數。高伯瑞稱之為「自滿的
多數」。

 他們是一些不幸者並未實際參與的民主政治中,實際支配選舉運作的「多數」。這
些人包括了大型金融業與產業中的中高階主管、獨資公司老闆和專業階層人士,例如律師
、醫生、工程師、會計師、新聞從業人員,當然也包括教授。

 這群既得利益者人多勢眾,並且舉足輕重,構成選民中的多數,至少是「民意」的
多數。因此,決定現代政治行為的力量,在於所謂的「自滿階層」,而不在選民在政黨之
間的分布;塑造現代政治的力量也來自這些「自滿階層」,而不是領袖魅力及領導環境。
一些政治人物,在電視、報紙上,他們似乎無所不在的魅力無限,看似居於支配地位,但
實際上,他們無力塑造政治現實,充其量,他們只是政治現實的產物。

 對於一些弱勢族群,窮苦、匱乏是家常便飯,有一碗飯吃就已心滿意足,哪有閒暇
奢談政治。然而,他們不去投票的更大原因是一種「習得的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認為投票是貧民無謂的行動。畢竟,除了國家認同外,國民黨和民進黨
有立即影響的政策根本是大同小異,何必多此一舉在兩者之間做選擇?然而,相對於一些
貧窮、弱勢者的無言,這些既得利益者在社會中並不是沉默的一群,一旦自身利益遭受侵
害,他們會忿怒,起而抗議。因此,台灣的經濟和社會政策,一直忠實反映「選舉的多數
」的偏好,而選舉訴求若以窮人為重點,總難獲取政治的利益。

 長久以來,這些「自滿的多數」總是偏愛短期利益,希望政策能有立竿見影的功效
。這些人並不會為自身長期的福祉設想,他們通常只會為立即的舒適和滿足打算。如今,
我們的民主只是一種自滿階級的民主,這些舒適安逸的既得利益者獨占或享有大部分的政
治權利與利益,而居住在都市貧民窟或社會邊緣的下層階級,以及同情他們處境的人,卻
缺乏他們需求的候選人。

 這種情形導致政府的施政措施並非因應公眾的真正需求,而是去迎合一些自滿階層
的利益和信念,因為在現有體制下,他們正是投票者中的「多數」。這種現象是民主的悲
哀,但豈應是民主的宿命?

 (作者為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教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炎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