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服更大的可能性」語出蔡美娟,2012,《生命書寫:一趟自我療癒之旅》。心靈工坊。
我也深切警惕自己,製作這樣的展覽,也須常常保持詩人濟慈(John Keats, 1795-1821)認為在「打造靈魂」時應有的「消極能力」。他說:「那是指一個人有辦法陷在變動、懸疑、惶惑裡,但一點也不急躁,不會急著想要去找事實或是道理。和上帝玩牌,就需要這種消極能力。若否,生命就容不下莫測,容不下意外,也就容不下愛,容不下靈魂。
張元茜,2005,當代藝術館膜中魔策展宣言
知道自己有多少能耐,的確是旅行的效用之一。……
旅行中充滿着偶然,各式各樣的偶然讓旅行有了變化。再怎麼縝密思考
所做出的旅行計劃,遇到無法預期的狀況也可能面臨改變的命運。就好
像沖垮沙灘城堡的海浪一樣,接二連三的偶然衝擊就能毀掉全盤。在這
種狀況下,重要的是養成一種當場可判斷是要堅守原定計劃還是另尋活
路的能力。換句話說,就是養成一種面對偶然的彈性對應能力。
那種力量固然會隨著擁有者的經驗、知識等力量的增加而產生變化,但
如果沒有將自己暴露在無法預期的場面上,則也有可能不會增加。所以
我認為,年輕時必須刻意讓自己暴露在有可能無法預期的場面,這一點
很重要。
——澤木耕太郎,《旅行的力量》
最後,我想將在田野工作課堂上讀到的一句話,轉送給看到這篇文章
的讀者。這是寫出經典之作《學做工》(Learning to Labor)的Paul
Wills,他的老師Richard Hoggart 在Wills 的博士研究僵滯不前時,
鼓勵他的一句話:「與不確定性共處,但仍保有方向感。」(Being able
to live with uncertainty but still have a sense of direction)
(Miis and Gibb 2001:394)我一直很喜歡這句話,因為我覺得它不僅
如實傳達了田野工作者的狀態,並且也為人如何自處於這個無常世界
下一個恰如其份的註腳。
且讓我們這些田野客,繼續迷惑卻不慌亂地面對眼前這條人生與學
術路。上路吧!
以身為度、如是我做p286 鄭玉菁
相關閱讀:為什麼書到用時方恨少
http://skykissx.pixnet.net/blog/post/50161785#comment-47427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