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場次/9/20晚場

9/20看完戲後,我仍無法還原看戲的每一個環節,以及那種此時此刻的感受,但我只記得看完戲後,離開荒煙蔓草的臥龍29,我走在科技大樓往六張犁的路上,車流如織、剛下完雨的地上,反射著粼粼的路燈,劇裡的片段幽幽地沉進胸口,淤積在那頭,哽在那邊,讓我四十分鐘不太想說話,不太想做任何事就是在消化這個莫名的感受,讓我發了很長很長的呆。

以前看過兩個問題,一個問的是:「在一座完全沒有人的森林裡,有一棵樹倒下,它有沒有發出聲音?」另一個問題則是:「有一艘古老的戰艦,每隔一段時間就將部分舊的零件汰換,代以新的零件,從百分之十是新的零件到百分之四十,最後所有的零件都換掉了,那麼它還是同樣一艘船嗎?」初看這些問題時,覺得無解,然後也沒甚麼意義,直到它們與「回憶」這個主題扣連,我的感觸才比較深。

高中畢業後,每一次回學校,都有種記憶在剝落的感覺。認識的學弟妹畢業的畢業、熟悉的老師退休的退休、有許多新進的老師、新的人事安排。高三曾經上過課的大樓,已經拆掉了,空在那。每一次經過校門口的時候,我都會望向那邊,好像那一個我高一入學,貼滿榜單,穿過後豁然開朗的大樓一直還在。這時候我會問自己說現在的學校還是同一個學校嗎?然後,如果只有我記得某些發生的事,那這樣這些人事物,算存在嗎?這齣戲的開頭角色獨白道:

「小時候的我有想像過長大的我是怎樣的人嗎?」

「我還是一樣的我嗎?」

「我們還沒準備好,但我們卻要開始上路了。」

關於成長、關於改變、關於流逝,我們還能保留些什麼呢?
回憶很容易隨著時光漫漶,回顧過往的足跡,或深或淺、有的早已難辨,只留下隱約走過的感覺。回憶並非我們所經歷的全貌,但卻是我們僅有的了。


如果可以,我也希望能夠毫無保留


有一段是三個角色談心,從一些比較五四三的閒聊,切入到角色內心比較深層的部分。

「欸,我爸媽離婚了耶。」賴玟君所飾演的角色如是說。
『你怎麼都不和我們講啦!!!』另外兩人這樣回。
「阿,我平常就開朗慣了,只要我一不笑,人家就問你怎麼了,我不知道要怎麼回應那些...唉呦,一講到這些就把氣氛弄得好糟喔。」

『下次你又遇到這樣的事,一定要和我們講喔。」
也許要到很後來經歷過許多誤解與傷害後,才會明白這句話背後所綻放的善意,
以及有機會能夠攤開自己柔軟傷口,毫無保留的釋放自己的脆弱是多麼樣的難得。

另一種難得,應該就是被某個人信任,願意對你毫無保留。

好比說,另一幕戲是黃尹姿的獨白,她說她的感情像是「不斷重播的龍祥電影台」,總傷了又愛、愛了又傷,明知鬼遮眼,但卻離不開,不停輪迴。有一天,她朋友來找她,因為他朋友失戀了。她是這樣說的:「她其實很高興他會想到來找她....但是...但是...有人會因為她去找對方,而對方會開心嗎?」那一場哭戲,相當精彩,之前在轉身戲劇節看過一次她的演出,這次的演出比上次搶眼許多。我也相當欣賞,最後劇情設計的那一句:「後來...我又跑去借睡袋了(去找男朋友了)。
你知道的嘛,龍祥電影台。」那一抹苦笑隱沒在黑暗的樣子。


不是有Facebook嗎?


劇中不只一次提到Facebook,第一次是兩個角色(林擎天/賴玟君)對話問說,你有和尹姿聯絡嗎?另一人說沒有,但是我有在看她的Facebook。第二次講Facebook,是在說生活如果不是由那些重要的事情標記的話,那些瑣事誰記的住?就像昨天、前天、大前天的早餐....,的確現在是有Facebook,可以說這些碎語,但如果沒有人聽,那意義是?最後一次是主角賊兮兮的和另外兩人說,想不想知道Facebook上沒有說的阿。

有一次揪底和我說過類似的話,她說很多人覺得有圖有真相,但真的嗎?網路多半呈現的是對方願意讓你知道的那些。網路很虛幻,或者說很有限,下了線就沒了。我們總以為這樣的互動就夠了,但直到她有一個朋友忽然地走了,她感觸很深,要是能夠早點去當時約定要去的地方,趁他還在的時候那該有多好。

戲裡的那一幕又逼到眼前,賴玟君開車載著黃尹姿,賴將睡袋借給她,讓她可以和男朋友去登山,下車的時候,賴就讓黃這樣走了。一個人會到家時,她才懊悔「其實在車上,我想說 我最近.....」「在她下車的時候 我好想抱她...但我沒有...」我們一路尾隨主角的遺憾來到她所住的地方,光線斜斜的照下來,很暗很暗很暗,在那具有歷史感、紅磚灰瓦的長巷裡。她收到了爸爸寄給他的信,信上說:

「女兒阿,知道你一直在外面吃飯,很缺乏維他命C,這一箱香蕉你要吃,不吃,你會死。不吃,我會死。」

父親用一種極為霸道與笨拙的態度表達他的關心。我們甚至看不清楚角色的臉了,她倚著牆說了聲:

「好誇張喔....寫這種信..」

然後,她慢慢地將香蕉剝了皮,小心翼翼的吃著,最後一點一點融進了黑暗裡。相較於另一場,邊夾菜邊笑著說:「我爸好像中風了耶。」在這裡她什麼話都沒有在說。沉默是她回應父愛的方式。


那麼多的離散之後

除了舞蹈的部分讓我覺得有點突兀外,戲中的很多片段,我都很喜歡,特別是吃飯那一幕。剛開始的音樂是廚具敲擊的聲音,然後開飯了,接著是一些賤死人不償命的笑點,誰的手指像蠶寶寶,可以表演蠶食。如果老闆說我是草莓族,我就要說他是蟹老闆。約吃飯好像是我們文化中一個很普遍的慣例,有一個機會讓大家又能在齊聚一堂。我依然覺得人和人之間的緣分是有quota的,耗盡了就沒了,當時相處感覺這就是全部,會一直下去了,但錯身之後,各奔東西後,要像過去那樣理所當然規律的共處已非如此容易;即使我們只隔一通電話的時間,只隔一道塗鴉牆的距離。下次見面又不知是何時了。在角色們說完"敬藝術"後,燈暗,林擎天一個人收拾餐具的身影,就像是聚餐後的冰冷,高興卻悵然。

當林擎天後來到了國外,打了通越洋電話給賴玟君,賴玫君和他說:「你知道嗎?好險你讓我知道有人在堅持。」林擎天則是和她說:「要是沒有遇見你,我的人生一定很無聊。」中間她們談論了「社會化」的問題。在升大學的暑假,他們在怡客或是丹提之類的咖啡店談論未來的遠景,告訴自己說自己絕對絕對不要被社會化。然而,這又怎麼可能。賴和林說,我覺得我好像沒有辦法回到過去了,或是像過去那樣想了。林則是和她說,你要相信你的選擇是最好的選擇阿。後來燈暗的那一刻,林低頭說,我每一天都必須這樣告訴自己。


幾分之幾


主角說當你兩歲的時候,一年就是你的二分之一、但當你二十七歲的時候一年就只是你的二十七分之一,所以小時候會覺得日子過好慢,現在則是一下子就過了。如你們所說:「老,就像迎風吹來的一張紙,貼在臉上,忽然就老了。」也許比較精確地是一種囧男孩式的成長的失落,告別青春告別童年那樣,也許十年後來看,二十年來看,會覺得是一種強說愁,像是我們看十年前的我們,會覺得當時那就是我的全部,但如今就只是幾分之幾。透過工作、感情、成長,這齣戲想說的是友情。很多時候,隔了很久再遇到的時候,我不用多說甚麼,你們就知道了;凹你們的時候,碎嘴一下還是一口答應了;別人都看不出我在想什麼,你一眼就看穿了。我知道我們不可能像過去一樣了,但我仍會珍惜這得來不易的善意。

結尾,主角們在看一部3D電影,猝不及防的說,就這樣沒了喔。主角們快速地謝幕,最後留下音樂與空蕩的椅子,那一幕我全身發麻,起雞皮疙瘩。

無論最終如何,曾經有一段時間我們是彼此的幾分之幾,心中有一個位置永遠是為他們留的。看到很美好的人事物,遭遇很難堪的人事物,多希望他們在這,好希望他們在這,多謝謝他們在這,出席我們的青春,看我們的人生。


那是保留席,經過那麼多離散,還想毫無保留的那一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炎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