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作者  skykissx (炎楓) 看板  skykissx
 標題  [傳院公演]偷盔我們家:家是一道珍貴的疤。
 時間  Mon Dec 28 12:42:18 2009
───────────────────────────────────────


   好久沒寫東西了,最近看到以前自己寫的東西,都會覺得那時候一定是常常寫,然後
比較常接觸文學的東西,才寫得出這種句子來,現在就很難達到那種狀態。但還是簡單寫
一下吧。

--

家是一道珍貴的疤。

我常覺得人與人的緣份是有限的,有些人在你生命中曾經那樣理所當然的存在,
是那時候生活的一切,但是畢業後、分離後,你忽然想起某些人不知道他們過的
好不好,想要再見一面,卻是那麼難,不有點刻意,大家就很難像以前那樣聚
在一起了,甚至有些人只能留在記憶裡荒涼。國中那群每周都打球的朋友
Booking說,他國中時沒想過有一天我們會沒有時間約打球,後來大家當兵的當兵
,各自在不同領域念書的念書,工作的工作,各自忙碌。因此像是辯論的盃賽、
社會學年會我覺得都有一種儀式的功能,讓我們有機會(或有理由)得以聚在一起
重新確認或增加彼此的連帶。回到這齣戲想說的「家」,這齣戲敘述的是三姐妹
因為母親的去世,為了處理後事(但實則卻是想要爭奪母親所留下的遺物:鋼盔),
帶著各自的小孩回到娘家的故事。缺席的死者,成為生者得以相聚的橋樑,在此鋼盔
不只是一個「物件」而是在過程中起作用的「事件」,牽引著生者領悟一些事。這是
這齣戲主要的軸線。在此覺得比較有意思的是,為何父親的角色是缺席的?
無論三姐妹的父親以鋼盔的角色隱微的存在,還有小孩們的父親卻在劇情中隻字未提,
這是我覺得比較值得玩味的地方,同樣是處理親情的題材,父子或父女與母子與母女
的差異(讓我想到父女七日變 這齣日劇XD),或是今天這齣戲改成三姐弟 三兄妹
或是丈夫出現,會有什麼奇妙的變化。


在一般的印象中,家是避風港。但家對於某些人來說可能是「枷」,正如畢恆達
在一篇文章提到的,那些面對無盡家務勞動的婦女以及不知道該怎麼面對父母說明
自己性向的同志,還有那些年長一直被逼問婚事的單身男女。家是我們得以成為自己
的條件但也是限制。這齣戲想討論的是親子間的緊張關係。就以開頭母子的對話,
媽媽一直希望小孩能夠去考國考,小孩卻懷抱著電影夢。

「我不想當公務人員,媽,你當老師的也知道這不好玩阿!」

「這年頭有什麼行業是好玩的?」

「早知道就不要讓你念什麼廣電系」

小孩只好背著媽媽偷偷的弄影展,希望影展大成功後,讓媽媽肯定他。

另一對母子,小孩愛跳舞,媽媽是個迷信的人(順便一說她真的演的很好,
台語超順的),用盡一切力量禁止他去跳舞。

最後一對母女媽媽一直干涉女兒的感情,對她每個男友都有意見,女兒的男友
樂團巡迴在即,媽媽要嘛是阻止她去,要嘛是要跟著去。

三姐妹與小孩的小孩不斷地衝突。那實在是太像家裡會發生的事了,就像前陣子
我弟和我媽吵架,我弟要考試了但同時他想打完最後一年的大心盃排球賽,
就像當初他高中不想念書也要專心準備社團成發一樣。我想大人可能不會了解
這些沒什麼意義的事情對一個年輕人的重要性,很多事情的確就像仙女棒燒完就沒了
,那只有在燃燒的那一刻,你才會覺得自己存在。很多重要時刻是無可取代的,
是什麼樣的力量讓人受傷還要撐到最後打完整場球,是什麼力量讓人可以熬夜爆肝
覺得超累,但最後超值得,聊天 逛街逛到腿軟 看電影被鬼嚇有意義嗎?沒有!
但是我們很需要。我們很需要那麼多瑣碎的 "我們" "一起:共同完成 
一起渡過的事。也還好有這些讓人投入的事,才能點綴
那看似華麗卻又極其荒蕪的青春歲月。

當然還有更關鍵性的社會氛圍問題,若是生在台灣經濟起飛的年代,或是現在
的大陸,我們會覺得未來是光明了,有希望的。但是某一種迷惘,覺得選擇受限
的困境似乎不只是個別問題。


為什麼大人不懂我們?這個問題,反過來亦是為什麼我們不懂大人?
有一次老師在上課時提到類似的問題 他說你要體諒你的家人,他們受限他們
自己的時代或條件限制 他們的愛很有限 他們只能用這種方式來表達他們的關心
或是說白的,他們是出錢的人讓他們講一下不行嗎?


我們可以認為那些是保守的,反動的、不可理喻的,怎麼會有人還有這種思想,
但是不能否認這些想法的存在,或者說不去理解為什麼會成為今日這樣的歷史
問題。

在此節錄以前一些文章的片段

=================================================================


「只有比父母更成熟,才能
看到他們的苦痛與懦弱,不順著他們的遊戲規則玩,
而是讓他們加入你的遊戲。」

    陳志信


老師說很多人的發展,就有點像希臘悲劇裡的家族宿命
那樣,代代以血洗血的宿命,不曾改變。如果不去梳理那些事的話,
就會不斷地糾結,從第一代的病毒,進化到N代。曾經有個學生
和他這樣說,那學生是那種不喜歡當醫生,家裡的人希望他當醫生的人。
學生希望這個壓迫到他這邊就夠了,他以後
絕對不會再勉強他的小孩要做醫生了。

老師就和他說:其實你現在就開始壓迫你未來的小孩了。
他很訝異的說:哪有

老師繼續說:"萬一他很想當醫生呢?你會不會變成你家長的翻版,要
他們絕對絕對不要當醫生。反而變成另一種壓迫。你並沒有
解開你們家族的魔咒,只是以另一種方式變形了。因為你沒有
去了解你的父母親為什麼會變這樣。"

如果有得選擇,他們會希望這樣嗎?

==================================================================

這齣戲到後來產生了轉折,在角色的對白中顯示了角色的過往

干預女兒感情的媽媽,原來年少輕狂時,為愛私奔,離家出走,最後離婚。
;一個不許小孩去跳舞的媽媽,年輕時因為跳舞摔傷,再也不能跳舞。

因為,苦過,傷過。所以不希望自己的小孩重蹈覆轍。或是以他們的條件與視野
那是他們走過的路,從自己角度出發,能夠看到的路,此外的路都太不確定
太不安全了。面對溝通上的落差,也不知道該怎麼表達,只有一種孩子要離自己遠去空巢的焦慮,將此轉為憤怒與控制。

最經典的一幕戲是由雙舞台,舞台兩邊的燈光照下,像是馬賽克玻璃那樣,
(這燈光真的很棒,當小孩在回憶阿嬤時的光也很棒)兩對親子在左右,
相互吵架爭執說出真心話的那一刻,我想最賺人熱淚的戲碼永遠是父母一直不支持
自己所愛的事物,有一天他看見你的成就也肯定你的那一刻吧。


「你不讓我跳舞是因為怕我和你一樣嗎?可是那是我看過你最有笑容
的一張照片」

「如果你再受傷 我要怎麼面對過去的自己?」

「媽,我想要和你一樣,如果你不支持我誰會支持我?」

「就算我沒有得獎也沒關係,我想和妳一樣」
--

「你為什麼要一直一直管我,介入我的生活,出去玩你也要跟什麼都要來
你夠了沒?」

「但你從來都沒有主動要我參與你的生活阿」

--

「現在出去工作 領兩萬二,你拍電影是要餓死嗎?你還要我養你是不是?」

「媽,我會努力...我會養你阿」

--

最後三對家長都像軟化了態度,但我知道現實生活不會那樣的順遂,但也總會有一種
劇情是親子決裂,小孩在外闖蕩夢想一事無成,爸爸邊罵他但私下偷偷塞錢希望他
過得好的故事。

當越來越多的關係可以像拔掉插頭一樣,嘎然而止,越來越找不到一個無論如何,
一轉身就能回去的地方。家就有點像是用血緣硬是將我們圈起來的地方,逼著去
學著愛。沒有責任與承諾,很輕,但也不知道何時可以著地。互相在乎,卻又互相
傷害,然後要分離的時候,好氣又好笑,愛哭又愛跟。
有緣使我們相聚,好好的共處,有衝突
有幸福,我的家庭不見得是整潔美滿又安康,而是在一次又一次分離與擁抱,爭吵
與和好間讓我們連在一起的疤,珍貴的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炎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