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一直想記,但隔了那麼久才有時間整理出來,連日期也是辛苦的從筆記上
推算出來的。這一天上課是以潘乃德的菊花與劍做為論述命題的分析,
然後再說明批判的意義,受益良多,由於我手邊的講義弄丟了,我弟也沒有
所以僅能夠用我曾經抄過的字句,加上一些體悟,做一些還原和反芻。
那就開始吧。
--
有些人厲害之處 不在於說出你未曾想過的事物,而是將你有想過的事情
用更精確更簡潔的方式表達出來。對於我來說,那天旁聽陳志信的課
就有這樣的震撼--因為他說的 正是我在想社會學理論要怎麼念的方法,
只是他以更漂亮的方式說明了。
我那時在想 要怎麼理解社會學理論呢(或者說所有的理論吧)
從他的假設下手
註:有時候你無法理解一個理論 不代表你笨 而是你要不要
接受他的假設 你如果不能夠接受衝突是必然的,那你很難讀懂衝突論的
人在氣什麼。用一本科普書的話來說,我們為什麼
無法理解 霍金對於時間的概念 因為對於他 世界是不是真的 一點也不重要
重要的是可以驗證就好,但是如果你很堅持世界存在的真假很重要,那麼
你在理解他的理論就會發生困難。
於是你從不同的假設出發,你所要解決的問題 自然會有不一樣的處理方式
比方說 衝突論覺得社會衝突是必然的 是有權力運作使得不平等出現
那麼 他們同樣回答一個問題 結論自然會不一樣
甚至用字都會不一樣
功能論 會把文化視為一個整合的系統
但衝突論通常不用文化這個字 而是用意識型態 認為意識形態是一套配合
既得利益者扭曲的價值觀,好用來"宰制"支配階級。
簡單講是這樣,但陳志信用六個字就解決了
他說論述就像是數學裡的證明題
已知 求證 得證
已知(就是我們觀點的預設)
求證--問題意識(也就是我們想知道的問題)
得證--這就是論述求證的過程
那麼拿菊花與劍這本書的例子就是
已知 各文化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原文更漂亮 但我弄丟了 只能這樣處理)
求證:身為知識份子的我們如何看待異民族
得證:不同文化會形成不同的人格
後來,老師就舉了個人類學上的例子 做為文化與人格的佐證。
有兩個聚落 一個是日神聚落(太陽神) 強調理性 另一個是酒神聚落 強調情感
他們都認為人是邁向同樣主題的 但只是每個人只是同樣主題的不同版本
不同階段 不同的變奏
但是在日神聚落 最高的境界卻有可能是酒神聚落的人渣。反之亦然。
這就是觀點預設上的差異
而我們在閱讀論述或是撰寫論述時,也就是這樣的概念與概念 命題與命題間
的推衍過程。所以說如果有人的報告沒有想要回答的問題,那他是怎麼
生出那一篇論文的,只是流於拼貼。
而切換視角 也在刺激我們觀看的角度,而這個過程就像拆積木與組積木,
我們會去思考有無其他介入與穿透的可能,批判與焉誕生。
而在寫論文的過程中,最難的倒不是最後操作的過程,而是理論與發生
現象的問題意識之間的聚合,那才是最費工的,要找到一個妥貼的理論
做一個適切的切入,很難。
而批判是一種反向的逼問自己:真的只能這樣嗎?有無更關鍵之處?
凡是洞見,必有陰闇之處。
不是一直懷疑就叫做批判,徹底的懷疑是最沒有建樹的事
我們不是上帝 當然不可能像他有全面的視野
所以一個洞見 必然有他的遮蔽之處
而人們本來就是在想像 用隱喻的方式去理解這世界
你難道不需要一個方式作為起點嗎?
而我們要做的是回到隱喻的起點
探勘我們所能觸及的極限
所以我們才要學各式各樣的理論阿
試著用更多不同的觀點去觀照 逼使我們看到不同的盲點
而此種洞視的體察,與盲點的消融 正是批判精神之所在。
--
最後的地方 也是最難的地方 除了讀懂論述,再來是批判
我們可以看到文化人類學乃至於結構主義 最大的問題是
缺乏時間向度的考量
並且忽視人反向詮釋結構的可能
那他如何解釋
孔子 耶穌 穆罕默德這樣創見人物反向詮釋後帶給時代的改變?
這也是結構主義的問題 他不太能解釋歷史因素 的變遷
而潘乃德想要用這樣的方式 去理解不一樣的民族:日本
但是卻只有結構 缺乏了時間的考量
反而讓他 對於其他民族的觀感 是僵化的 是有成見的
與他最初的立意完全相反
而當代雜誌 另外的人類學家做了和潘乃德一樣的考察
只是轉向文化體系的邊緣人 做出了那些非長子 在日本戰後職場
有影響力的研究結果 帶來啟發
最後就是請同學試著用教過的方法操作一次你的命題
做對作錯是一回事,重點是面對自己的勇氣
p,s而除了實踐外 知識的重要性在於 你想要把其他人帶到什麼樣的境界去
你要把大家帶到什麼地方呢?(筆記在上面就已經結束了,而這句話講的是
陳志信老師在評論當時一些社運所遇到的困境 他的想法)
--
附錄一:
他(傅柯)認為,所謂批判,就是站在邊界上,進行對於界限的省思,相較於康德希望釐清
我們必須放棄踰越什麼樣的界限,傅柯主張,我們應該更積極地尋找可能的踰越。
他所選擇的是,藉著此一批判性自我存有論來
對我們所受的限制做歷史分析,並進而實驗超越這些限制的可能性(傅柯, 1988:34)。
皮耶.布赫迪厄與反身社會學◎黃厚銘
--
附錄二:
提醒:請不要使得批判變得很廉價,批判不是尋找代罪羔羊,不是尋找罪魁禍首,而是為
了指向新的可能性。
[DATA] 社會學思考講義(版上有)
--
附錄三:2007.6.17 陳志信
理論:想像世界可能性的展示
藉由理解理論做一個反向的調整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
想像力和批判是一體的。
有很多的參照座標 才能批判現狀的不滿
去想像一個更好的世界
很多人都在說 我們要有創造力 要有批判
請問 批判只是罵人 就叫批判嗎?
做白日夢就叫有想像力嗎?
好 要有創造力 要有批判力
當然
只是我要問的是how????
這兩者應該是有建設性的
而非消極的complain 和發夢
- Aug 17 Fri 2007 12:24
2007. 4.26 陳志信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