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弟剛和我說 他同學和他說 所以德是道的體現。

如果按照陳志信講的脈絡的話,是可以這樣解釋的。


陳志信說 游這個字用的非常的精準 它就是游泳的游
在符號裡泅泳

自在的悠遊。

這也是他極度厭惡中學的國中教育一樣


因為他把最有生命力的經典 用題解教死了

你無法讓生命擺在其中遊蕩

(這感覺是 技 和道之間的感覺)

你反而是把有無限意義的文學作品放在最孤絕處
完全沒有養份的地方


說蘇東坡 就是曠達閒適 他就是這樣 然後在註釋體解

把文章弄的支離破碎的 那我們的學生 怎麼會體會到這文章裡的深意?

而我們在這些表達中看不到命題到概念的推演

我想那個學生 報告應該也是 我今天看了蘇東坡的作品
真的是曠達閒適阿....


這時候你就可以舉手 說:屁!! (老師這時候的表情很好玩)


那如果念潘乃德的菊花與劍( 註:我上文化人類學的老師覺得
應該要翻成菊花與刀 會比較貼近)

他可能就會說 看完了這本書 讓我體會到多元文化的寬容
....

這時候你就可以舉手 說:屁!! (老師這時候的表情一樣很好玩)

老師還偷偷說 其實很多老師的上課也是這樣,沒有差多少

我自己也覺得很多老師也是這樣,不過聽同學的報告尤其是明顯吧


有時候會很痛苦 完全不知道 他為什麼要講這個 也沒有推論(打辯論的
職業病 要求這個) 然後感覺就是做ppt 來混淆視聽 但其實完全不知道在講什麼
還不如我自己看。


老師接著說了一個很啟發我的想法 也是我一直在想的東西


他說:



知識和藝術 重點在於過程,而非結論。


上物理課的時候,你問老師 為什麼當愛因斯坦已經推翻了牛頓時
我們還要念牛頓?


老師可能會愣一下 因為他可能從沒想過這個問題。

他可能勉強給你個答案

「因為他曾經很重要」

如果是這樣,那我們不是在讀物理,我們是在讀歷史。


但最重要的是,我們是在學習 觀看別人
怎麼操作符號的過程,而不是結果,
我們是在學這個"過程"

我聽完這段話時 受到的啟發很多 一來是 我在想為什麼我們要念過去
那些已經被打爆的理論?


而陳老師的這一句話 也勾連出很多我的學習經驗


就和教社會運動的王甫昌老師說的:

「今天我們在看過去的理論時,
不要帶著不屑的眼光,因為你是用現在的觀點來看那些理論
今天這些理論之所以被批判不是因為他爛,而是因為他所預設的那個
社會狀態已經出現改變。而我們仍然能在其中找到 在今日依然有價值的東西」


而過程 也是人文社會學科最重要的部份吧,我們常常會說沒有標準答案,
沒有標準答案,但它更進一步意謂的是 牽涉到"人"的部份,關係很重要,
過程很重要。

你不用和原子談什麼喜怒哀樂 忠孝仁義,但人要。

你的意圖 道德 程序正義

可能對細胞 沒差,但人有差。


談判 溝通 往往重要的是過程。


在打價值性命題不也是如此嗎?你讓別人相信一個價值 往往是你如何說
比你說什麼 更重要。

一個人本來就知道生命很重要,但在看了一公升的眼淚後,更了解了
生命的重要,這不是結果的力量 而是形式與過程。


一個人本來就知道家人很重要 但可能沒那麼深的感受 而是經過了一些事情。


那都是過程阿。你的結果都是要讓對方不要難過,結論都是這樣
但重點是怎麼說?

老師在意的不是你告訴我的結論 而是為什麼 你怎麼得到這結論的,
這過程。我又想到了裴元領在上社理的時候說

「什麼是形式呢?一般在漢語裡 形式不是個好字 講一個人很形式
好像很空洞但在英文這個字是好字 form 社會學理論就是用抽象的
形式在思考阿,按照皮亞傑的發展心理學的說法,我們脫離小孩
的思考 就是我們開始會運用抽象思考了,我們可以跳出自身經驗
之外,那些具體可見實用的經驗,讓你去思考更大的世界,把自己
放在更廣的位置做更廣闊的思考與反省,這就是理論的目的。而很多人
說理論不實用,然後還要教得很實用,說難聽一點,就是媚俗」

理論的目的就不是拿來這樣用的。

我去上荀子的時候 林啟屏老師說

「世間上不存在聖賢 聖賢只是個完美的概念,用來突顯現世人們行為的不妥當
,用哈伯馬斯的話,並未存在一個真正可以認識的客觀知識實體,而是做為
一個解放批判的客體。」

而我今天看完了黃厚銘的論文後,可以連結到的是理論不見得是可以拿來用經驗
做驗證的,現實生活可能沒有一模一樣的東西,但他卻是做為思路的一種指引
做為一種啟發,而透過這個方法我們反省自身,我也是到這一刻才了解


為什麼要學社會學理論,也才了解裴元領說 社會學理論是後設社會學的意義。



過程 形式 知識 藝術 所能給予我們的。


回到陳志信的課堂,他說

「我們人生就是在這十二個字

志於道 據於德 依於仁 游於藝 是怎樣的人生智慧 可以凝鍊成這十二個字
孔子真的很了不起阿。」


很多話真的就是這樣,你當下時聽起來沒什麼,你甚至連他的存在都不知道
你看到了 你聽到了卻不存在,就是這樣經過,或是沒感受到這句話的深邃

我最近會常常思緒飄回那 大一 文思樓 的教室 林立樹在黑版寫的
傅柯 那是我第一次聽到他 還有系譜學 而這兩個詞 還有海德格的存有與時間

我當時是知道的那麼淺 但我總是會在恍惚中 記憶之流 回去指認那些 曾經
錯身的路標,那些還不夠深的了解。


也許就像失過戀後 聽情歌 才會覺得那首歌 那部電影 真的就是我的片
我的歌。


裴元領說 他有一天終於懂 孔子講的那句話是什麼意思了
然後掉下淚來。


他又說 如果你沒有經過這些過程

你又怎麼知道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的意思


你又要述什麼 信什麼 好什麼?


那麼多老師 那麼多話 出現,這就是悟吧!!


用自己的心 去體會。


而當我面對美麗的事物 總會有一分嘆息 和一分慶幸

嘆息的是 相見恨晚 或者說 永遠都會覺得早點遇到就好了
但人生只有如此 沒有如果 ,不是嗎?

但慶幸的是 有些話 太過年輕 就會讓他溜過去了,
而我在大三之際 可以聽到這些 還不晚

至少 我能夠處理 吸收的感想 又不一樣了吧。


這一堂課不但是一個異地的旅程

也是我自己的 ego trip


在向外拋擲時,我也順便整理了自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炎楓 的頭像
    炎楓

    炎楓的部落格

    炎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