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研法這門課訓練的是抽象整合的能力,在文獻回顧中訓練反省,批判。
在大三大四這個階段,訓練反省,整合你所接受到的資訊,接著產出自己
的想法。如果你不愛思考的話,社會系不太適合你。」
找文獻要誠實,挑自己看得懂的才能消化,不要找太大的問題,
將巨型理論降低到操作概念的
如果只看中文的文獻會陷入窠臼,必須要去看西方的文獻(註:我英文不太行,
初步上有點怯步,不過這就是該克服的)
謝宇 量化的反思 counterfacual 我們所假設的因果可能不是我們想得如此
的正確。好比我們要做上大學是否會影響收入,我們都會做事後的因果分析,
拿有上大學和沒上大學的做對照組,但counterfacual會做的事,如果原本
上大學的人,沒上大學的話,會不會有更好的發展?如果郭台銘上了大學
會不會就少了個郭台銘?這個量化的反思推翻了很多假設,不過這是博士班
的層級,先說讓這你們懂
老師還講到了經過社會學磨練的人的出路,她舉個例子,就是政大台大現在用的
數位平台,是原本做cityfamily的人做的,這個人是東海社研的。許多搞科技的人
會應用科技,但不了解如何操作認同,人與人之間,那個社群的概念,如何運作,
這點光靠科技是不足的。之前林佳瑩也說,社會系畢業的學生有了社研法的訓練
是可以做民調,市調的,只是大多數社會學的學生會跳過這一欄。統計,社研法
好好學將是職場上的利器,之前聽系友座談會時學姐有提到,只是現在才比較有
感觸。上次旁聽西洋哲學史時,彭文林也說很多人覺得學文科,就是比較會寫作文,
不是像科學那種那麼嚴謹,但錯了,哲學的體系,也是十分嚴謹的,他有一套學習的
方法論,我自己也在思索著,如果只有豐富的感受,卻缺乏觀點時,這樣的論述夠
不夠,以及自己慢慢體會著所被訓練的這一套東西的價值。
接下來就是逐漸能掌握到什麼是社會學的sense,丟出一個研究的課題,似乎都可以
找到雖不中但亦不遠矣的理論切入點,也許這種訓練是從面對考題出來的,準備轉學
考時,一直面對的就是,什麼是社會學的觀點,一個社會學家會怎麼想這個問題,
我不敢說我已經充分體會,但已經越來越能貼近去尋找那學科與學科的分離點。
舉個例子,老師提到許多人一開始找研究課題時,會想找自我認同,但是社會學
不太談自我,或者說,他談的自我是社會結構,關係中的自我,而不是純然的自我。
真正的自我會回到心理學的路數去談,老師也說之所以社會心理學無法在社會學領域
蓬勃,只能重複一些舊課題時,是因為他和心理學重疊的部份,以及侷限。心理學家
談自我,和社會學家談自我不一樣。再舉一個例子是,經濟學看待問題和經濟社會學
不同之處,經濟學談的是一個理性的人,但社會學不這樣認為,認為人會受情感
習慣,社會情境所引導,如果只是供需又如何解釋一窩蜂,以及一些消費行為?
當然我覺得我對經濟學也不是很了解,可能近代的經濟理論也有修正,我不曉得
現在是怎樣,但能夠覺察是這之中的差異,蠻好玩的。
最後就是我們這組討論激蕩的結果,我們是想做網誌的形象塑造,網路人格會不會
受人氣影響。只是遇到了許多變項的干擾,比方說最大的挑戰就是,為什麼你可以
排除相本的要素,會不會有很多人是看了相本才對你的心情有興趣?或是因為
其它原因而去看你的文章的?再者,文字的表現要如何衡量,無意識的流露,
自己會說自己很虛榮,為了觀眾嗎?那文字也許會受觀眾改變,有的是為了讓人
看懂寫的更清楚,有的是為了讓別人看不懂而言不及義,可是中間有個變因
是文筆的問題,有時候我很想讓人看懂,但我就是寫的爛怎麼辦呢?好多東西
好有趣,後來又開一條新路,想做手機,看來可以往消費文化,文化品味邁進了,
到底前面的路會是如何呢?
- Sep 26 Tue 2006 23:34
2006.926.社研法 社會學的sense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