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 A15/時論廣場 2005/08/03
《觀念平台》回教徒的傲慢?
【胡晴舫】
倫敦發生兩次爆炸,最大的震撼是炸彈客不再來自境外,而是土生土長的英籍青年。更叫人吃驚的,採取激烈手段的移民後代竟是品學兼優、人人誇讚的乖寶寶。所以,他們問,發生了什麼事,淪落街頭吸毒賣淫的移民後代還有理由怨恨這個社會,而這些顯然對英國系統適應良好的優秀青年如何能轉過身來,打算把自己跟這個滋他養他的社會綁在一塊兒,一同粉身碎骨?
也許,文化認同終究先於國籍認同。文化跨國界,這些移民因緣際會來到西方社會落腳居住,可是他們還是活在他們原來文化氛圍之下。他們先是華人,才是美國人。先是回教徒,才是英國人。猶太人兩千年來一直在西方世界裡扮演如此一支特立獨行的文明,活在別人建立的國家裡,卻擁有自己獨立的語文與宗教,以致二次大戰慘遭系統滅種的待遇。當時,滅猶運動雖然是德國納粹發起,歐洲各國如法國、波蘭、羅馬尼亞等也不能說沒有默許的嫌疑。因此,二次大戰後,他們堅持要建立自己的國家,即使是踩在另一個所謂民族的血脈之上也在所不惜。
以文化之名,暴力也不會因此而顯得高貴。著名歷史學者霍布斯邦寫了一本很棒的書,說明了文化傳統是經人創造出來的。歷史可以塑造,傳統能夠挑選。政治的狡猾、權力的貪婪與人性的愚蠢,有時候才是所謂文化認同的黑手。盧安達的胡圖族與土西族原本通婚多年,同一個國度相居無事,直到二十世紀開端比利時殖民者硬是分辨他們的種族,就像在巧克力堆裡分辨牛奶巧克力和濃黑巧克力,並給予差別待遇,敵我意識於是激怒而生。殖民者退出,兩支族群開始互相屠殺的歷史。
文化的價值在於創造生命的可能性。需要滅絕生命來得到自身的保存,乃是一種文化的傲慢。我想像,為什麼一個在英國社會長大的巴基斯坦青年會有這種文化上的傲慢,覺得他的回教文化偉大到需要去炸開他自己跟別人的肚腹。那必定是因為他遭遇到更大的文化傲慢。看似開放包容的西方社會裡,卻仍有說不出口的歧視偏見漂浮在他呼吸的空氣裡。正是因為是用功優等的孩子,他們才會真正碰觸到社會的玻璃天花板。他們可以「分享」這個文化,是因為別人的慷慨,而不是來自於他們無可爭議的文化繼承權。既然他們不會是莎士比亞的正統子孫,他們只能堅苦卓絕地守著他們另一個絕對無庸置疑的回教文化身分。
文化的傲慢其實來自對尊重的渴望。有錢,自由,獨立,還不夠;這些品質無非為了爭取尊重二字。這也是為什麼中石油想要購買美國石油公司、聯想電腦要買IBM的原因,有錢之後,他們還要別人刮目相看。印度與中國之所以積極加入全球化運動不僅僅是為了提升社會財富,更是為了影響力,他們想要受到尊重。
目前由西方主導的全球化運動即面臨如此棘手的課題,他們要求文化交融、身分流動,認為世界大同的境界就是人人賺錢,但是文化之間的階級意識卻無法用假意平等的口號敷衍過去。因為,容忍不是真正的接受,客氣的冷漠也是一種拒絕,自由市場理論運用到文化競爭上更是一種殘忍。
義大利名導維斯科提(Luchino Visconti)生前執導的最後一部片裡,有個角色說,「人是這樣的,有時候現世解決不了的事情,只好寄託死後的世界。」一切文化上的傲慢,不過是反映了文化上的絕望。
- Aug 05 Fri 2005 14:30
《觀念平台》回教徒的傲慢?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